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摘要】文中试探讨《论语》中“而”字这个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辨析“而”的动态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试描述“而”在句子结构和语义之间的映射关系。
【关键字】而;论语;语义特征;语法功能
在古代汉语中,“而”是一个应用频率高,用法多样,语义灵活的语词。“而”的本义是指人两颊下垂的胡须。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臣铉等曰:‘今俗刖,作髵非是之切。”随着汉语的发展,“而”逐渐被假借为代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语词。据杨伯峻对《论语》20篇中“而”的统计,“而”的出现次数达341次(《论语译注》),频率如此之高,在对表达孔子的思想过程中一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论语》中“而”字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而”跟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壮语等句子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加深我们对“而”字的功能的全面认识,本文试以《论语》为语料,着重探讨“而”在句子里的位置和语义解释之间的映射关系,辨析“而”动态性的句法特征及语义特点,并通过实例分析,论证“而”这个论元与其它论元之间的关系。
一、“而”作代词,通“尔”,读作ěr.表示第二人称,在论语中仅有一例。
如: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陈蒲清《四书·论语》注释为“天下到处都象洪水一般泛滥,你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逃避坏人的孔丘,怎比得上跟着逃避整个社会的我们呢?”
例句中,两个“而”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前一个“而”作为主体论元出现,是“易之”的施事者,即而是核心论元“易”的主语。后一个“而”与前相同,同样用作代词,充当分句的主体论元,即核心论元“从”的主语。
二、“而”作连词,表示连接两个并列的语义成份。
在《论语》中,“而”用作连词出现次数达300多次,其用法极为灵活,语义也非常丰富,通常读作“ér”。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概括有8种。
(一)“而”连接的两个语义成份呈并列性。
例如: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子张》
杨伯峻《论语译注》“广泛的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2)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
杨伯峻《论语译注》“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手段。”
(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杨伯峻《论语译注》“怎样才算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4)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杨伯峻《论语译注》“真的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5)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而——王引之《经议述闻》云:“而犹舆也,言有祝鱼它之佞舆有宋朝之美。”很多人同意此说法,我嫌“不有祝鮀之佞,舆有宋朝之美”为语法不顺。王氏此说恐非原意。“假使没有祝鱼它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上例中,“而”连接的都是两个语义并列的成份,但是连接的类型各又不同,如(1)中“切问”和“近思”是两个谓词性短语;(2)中“而”连接的是两个形容词;(3)中“质直”和“好义”是两个主谓结构;(4)(5)则连接的是两个分句。从而看出,“而”在连接两个语义并列的成份时,其语法形式是比较灵活多样的。
“而”在连接两个并列语义成份时呈现出有时是顺接的语义特征,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时是逆接的,如:“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二)“而”连接的两个语义成份表示相因关系
例如: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陈蒲清《四书·论语》“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不见贤的人,便反省自身。”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3)吾党有直躬身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子路》
杨伯峻《论语译注》“我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
上例中,“而”既可以连接两个语义并列的事情或动作行为,还可以直接连接两个语义互为因果关系的句子。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复合句中,并且“而”字的左边习惯为原因,右边为结果。此时的“而”可译为“就”、“因而”。它们的因果关系不是非常强,如(1)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自省”不一定就在“见不贤”的情况下才发生,完全可以在闲暇时“内自省”。
(三)“而”表示转折,相当现代汉语的“却”,“但是”。
例如: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2)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先进》
(3)贫而无滔,富而不骄,何如?《学而》
(4)说而不绛,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5)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
上例中,“而”在句法结构上都呈并列形式,但在语义上则是相逆或相对的,如(1)中“为人也孝弟”与“好犯上者”是逆连;(4)中的“从”与“不改”也是逆接。其它几例也相似,但其转折成份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两个句子成份转折的,如(2)中“季氏富于周公”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是两个单句。也有两个是形容词构成的转折关系的,如(3)中“富”和“骄”是两个形容词。
(四)“而”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
如:
(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而》
陈蒲清《四书·论语》“行为要在言语前面,做到了然后再说。”
(2)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为君子。《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