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上例,中“而”连接的两个语义成分在事理逻辑上都有先后之分,“而”字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前面行为的连续。
《论语》中的“而”表示顺接关系还表现在一些连谓句中,如:
(1)孔子与之坐而问焉。《宪问》
陈蒲清《四书·论语》“孔子给座位,然后问道。”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
陈蒲清《四书·论语》“卫君等着您去治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
(3)鲤退而学诗。《季氏》
杨伯峻《论语译注》“我退回去学诗。”
在《论语》中,“而”连接状中关系的语义成份中,有一部分表示有顺接的意味,可译为“地”,“着”、“便”或不译。
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诂诸?《子罕》
陈蒲清《四书·论语》“有一快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盆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而”连接的“韫椟”是“藏诸”的方式状态,作核心论元的“藏”的壮语,构成偏正结构。
(五)“而”连接方位词“后”,构成短语,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连续或条件。
如:
(1)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泰伯》
杨伯峻《论语译注》“今天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祸害了。”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杨伯峻《论语译注》“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
(3)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和之。《述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和他。”
(4)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子张》
陈蒲清《四书·论语》“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以后才去劳动百姓。”
上例中,“而”和“后”组成的短语继续起着连词的作用,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然后”,“才”。在“而后”连接的前后两个语义成份中,有着重强调条件成份或前一行为的必要性意味,如(3),语义上要突出“反之”,强调“和和之”的前提。(4)也同样强调“信”,只有在“信”的条件下才能“劳其民”。
(六)“而”表示假设或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如果”,“却”。
例如:
(1)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子路》
杨伯峻《论语译注》“人假如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
(2)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文言虚词》“假如管氏懂得礼节,谁还不懂得礼节?
(3)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而,用法同‘如’,假设连词,……,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
(4)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狂正墙面而立也与?
陈蒲清《四书·论语》“为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召南》,就像把脸正对着墙壁站着,什么也看不到啊。”
上例中,“而”均处在复合句的前一分句,连接分句的的主谓语,使分句具有假设意义。如(1)“而”的出现使主体论元“人”和谓语“无恒”构成假设意义关系。(2)(3)(4)也均是如此句法关系。
(七)“而”表示两个语义成份的相关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则”、“就”。
如: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1)子欲善而民善也。《学而》
杨伯峻《论语译注》“您想把国家治理好,百姓就会好起来。”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
陈蒲清《四书·论语》“君子从根本上努力,根本确立了,仁道就会产生。”
上例中,从句法结构分析,“而”连接的两个分句是并列的,但从语义特征分析,它们又成条件关系。
(八)“而”连接结构助词与动词。
例如:
(1)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公冶长》
杨伯峻《论语译注》“老师关于文章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
(2)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述而》
张中卫《论语直解》“我不能看见圣人了。”
(3)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随有粟,我得而食诸?《颜渊》
杨伯峻《论语译注》“……,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的着吗?”
三、“而”的语法特征灵活多样,在《论语》中“而”有一例犹“为”或“见”,表示一种意念被动。
例如:
夫如是,奚而不丧。《宪问》
杨伯峻《论语译注》“奚而,俞樾《群经平议》云:‘奚而犹奚为也’。杨氏也释为‘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亡?’”
四、“而”在《论语》中用为助词。
“因古代汉语中没有时态助词”《文言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这里谈的只是结构助词。“而”在《论语》中用作助词主要出现在两种结构类型里,即主谓和壮中结构里。
在主谓结构里,“而”表示加重语气。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做个人,却不将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
(2)人而不仁,如何礼?《八佾》
杨伯峻《论语译注》“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卫灵公》
陈蒲清《四书·论语》“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上例中,“而”都处在主谓语之间,强调主体论元的行为动作或状态。“而”在句子组合规则中起辅助连接作用,无实际的语义。
在状中结构里,“而”连接副词或副词短语,作核心论元的状语,对谓语动词加以修饰,如;
(1)子路率尔而对曰。《先进》
杨伯峻《文言虚词》“子路不假思索地便答道。”
(2)必不得已而去,於斯诸何先?《颜渊》
杨伯峻《论语译注》“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备和信用这三项当中一定要去掉一项,你先去那一项?”
(3)曾独立,鲤趋而过庭。《卫灵公》
杨伯峻《论语译注》“(他老人家)曾经一个人站着,我恭敬地快步过庭院。”
上例中,“而”前面的谓语成份对核心论元动词加以描述,如(1)中“率尔”是“对”的方式态度,是对“对”的修饰限制。
另外,《论语》中有一例用法如“之”。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