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君子听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例中的“君子听其言而过其行”同“君子听其言而过其行”语法功能一样。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注释为“‘而’用法同‘之’,说详《词诠》。皇侃所据本,日本足利,这一‘而’都作‘之’。”
五、“而”在《论语》中用作语气词。
如:
(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而思?室足远而。《子罕》
(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
上例中,“而”都位于句末,相当于“啊”,如(1)《文言虚词》注释为“……翩翩的摇摆啊!”陈蒲清在《四书·论语》注解为“算了吧,算了吧,今天从政的人危险啊!”
在《论语》中“而已”相当于“耳”,表示限止,常用在句末,并且多与其它语气词“矣”、“乎”等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如:
(1)夫子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2)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颜渊》
(3)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上例句末中的“而已”语法功能也表是语气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主要落在“矣”上,它们共同描述主体论元的动作行为状态。如(1)中的“而已”表示对“忠恕”的程度限止,它和“矣”共同来描述主体论元的行为状态。
综上所述,“而”在《论语》中的语法功能不仅有实词中的代词,还有虚词中的连词、助词、语气词。从中我们发现“而”的语法功能在战国时期已被虚化,但程度不太深,还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张中卫.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孙钧锡.文言基础知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
[5]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文言虚词浅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6]陈蒲清.四书[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