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楚简〈〈老子〉〉甲第8——10枚竹简内容[1](P3)(与王弼本第15章相应)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弱)玄达,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夜乎奴(如)冬涉川。猷乎其奴(如)畏四邻。敢其奴(如)客。涣乎其奴(如)怿。屯(敦)乎其奴(如)朴。沌(原字从土)乎其奴(如)浊。竺(孰)能浊以朿者,将涨濉s茫ㄊ耄┠茇埔酝者,将余生。保此[彳人亍]者不谷(欲)趟吐。(转引自老聃:《楚简老子原文》,出处:老子文化网 发表日期:2003年6月13日 HTTP://WWW.LAOZI.NET,以下所引释文出处相同,不另注)
笔者认为,此处的“颂”(原楚简释文为“容”),应解释为“形容,描述”。有学者认为,此处“容”作“从容”解,“为之容”即“行为从容”,当为非。我认为此处断句应为“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弱)玄达,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 、“韬光养晦,不可矜夸”,如果解为“行为从容”当与老子主张不协调,更何况后面是对“善为士者”高深莫测、行为谨慎的描述。
二、楚简〈〈老子〉〉甲第10——12枚竹简内容[1](PP3-4)(与王弼本第64章相应)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临事之纪,谨(慎)终女(如)始,此亡败事矣。圣人谷(欲)不谷(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古圣人能辅万勿(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同样,楚简〈〈老子〉〉丙第13枚竹简内容[1](P10)(与王弼本第64章相应)中的“学不学,复众之所过。是以能辅万勿(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之“学不学”应解释为“学习那些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而不是“以不学为学”。
我想这一点应该引起大家注意。并且此两处也是儒道关系需重新定位的一个有力证据。
三、楚简〈〈老子〉〉甲第21——23枚竹简内容[1](PP4-5)(与王弼本第25章相应)
又状虫成,先天地生,敚[糸禾],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又(有)四大安(焉),王居一安(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人认为“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中的两个“大”字都应读为“太”音,也即“太一生水”中之“太”,是“道”的别称。下文的“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学界一般将“王居一安”理解为“圣人是四大之一”,“一”为数词。但仔细考察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此处的“一”实为“道”之别称,“居”由“处于、位于”之意引申为“持守”。因为本章主要是讲“道”的产生和特点,重点都是围绕一个“道”字。在老子心中,圣人和天、地、道一样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他持守着道,从而老子将他与天、地、道一起并列为四大。如果将本应理解为“圣人持守着道”的“王居一安”理解为“圣人是四大之一”,那不但是肤浅的解说,而且背离了老子的原始旨趣。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