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簡帛研究網站,2004/5/12,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191
[2] 簡帛研究網站,2004/6/22,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list.asp?id=1220
[3] 許多學者認爲“誽”字下小注“音利”是墨經後學所加的注音。例如范耕研云:“誽,……《唐韻》音‘女加切’,與‘利’雙聲(引按:‘利’為來母,中古音與‘誽’舌音雙聲)。《集韻·去聲十二霽》音‘研計切’,與‘利’疊韻。墨家後學,故以‘利’注其音。”我同意此說。上古音:誽,疑母支部;利,来母质部,漢魏音“利”字屬陰聲脂部(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29頁,科學出版社,1958年)。兒聲之字在上古音跟脂部字讀音就相接近,例如:兒聲與詣(脂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經、二十九年經:“叔詣”,《公羊》、《穀梁》經均作“叔倪”;《山海經·北山經》“歷虢之水……其中有師魚”,郭璞注“師或作鯢”。“詣”、“師”均脂部字,此是“誽”字“音利”的旁證。不過“誽,音利”這種注音似非先秦人所爲,應為《墨經》在漢唐之際傳鈔過程中所加,即使如此,也可視作保存了“誽”字的古音義。
[4] “擇”讀為“釋”訓為“去”似亦可通,可參看裘錫圭:《說“河海不擇細流”》,收入《讀書札記(九則)》,見《古代文史研究新探》15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