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1)学毕业论文(2)

2013-08-06 01:15
导读:三 在讨论了诸位学者的差异之后,我们再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于先秦《诗》本类序《风》、《雅》、《颂》的编排次序,我们认为仍应以《风

在讨论了诸位学者的差异之后,我们再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于先秦《诗》本类序《风》、《雅》、《颂》的编排次序,我们认为仍应以《风》、《雅》、《颂》为序。先秦《诗》本的类序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时孔子七岁。说明孔子之前,《诗》本已基本定型。又据《荀子·儒效》:“《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荀子·大略》也是按照《国风》、《小雅》的顺序论述的。这说明孔子之后,《诗》本的编排也没有大的改变。另外在《孔子诗论》的第4、5两简论述“诗其犹旁门”的时候,以及第21、22简的论述,明显也是以《风》、《雅》、《颂》为序。至于《礼记·乐记》记载子贡问乐于师乙,师乙以《颂》、《大雅》、《小雅》、《风》为序作答,则与《孔子诗论》的第2、3简一样,可能都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非常规陈述,其目的为了突出《颂》、《大雅》、《小雅》、《风》这样一个由高到低的“诗乐”地位[7]。

留白简的问题很重要,其直接关系到《诗论》简的编联。就我个人而言,我倾向于赞成将留白简单独考虑。根据濮茅左在《〈孔子诗论〉简序解析》中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知留白系精心设计,不会是随意的漫灭而皱缩,也不象是预留空白以待全文。若系先写后削,则以竹简0.11-0.13厘米的厚度,恐怕很难做到一点痕迹不留。我猜想,大家之所以要否定留白简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配合第6简与第21、22简的编连。其实仔细分析,第6简的论诗风格与第21、22简根本不同。以第22简为例,其句式十分整齐,都是“诗篇名+曰+两句诗+吾×之”的格式。(最后一则说《文王》少了“《文王》曰”可能系漏抄。)而第6简引《烈文》是三句,引《昊天有成命》既没有篇名,也不是以“吾×之”结束。而后面标明“颂”则暗示前面讨论的诗篇皆为《颂》中的诗。凡此种种,都说明第6简与第21、22简的论诗不是一种体例,不必因此而牵连到对“留白简”的认识。

另外,再从“孔子曰”来加以佐证。留白简中有二处“孔子曰”,均为总结性的概述,第4简“曰:诗其犹旁门”的说话者也当为孔子,其作用均为引孔子的话以资证明。而在满写简中都是先引孔子论诗,再加以申说。两者绝然不类,这也可以作为留白简与满写简不同的一个标志

肯定了“留白简”与“满写简”是一种简制的区别,应该单独成篇,则将第2至第7简分开编连就不是合理的选择了。

 

具体到实际的编连,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形制,语言,思想。形制的问题是指留白简与满写简所反映的简制的不同,以及墨钉▌、墨节▎、墨钩┛分卷、分章意义。语言主要就是指曹峰所说的用词造句上的特征。思想则是指解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具体说来就是孔子的以“礼”说《诗》与其后的思孟学派的以“五行”说《诗》,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与第10简相关的一组简上(另文论述)。

下面我们就给出我们给《诗论》简所作的编连,然后再予以解析。

第一章:1(上半段)▌-1(下半段)

第二章:8-9-21(上半段)

第三章:21(下半段)-22

第四章:23-27(上半段)

第五章:27(下半段)-17-25-26-28-29▌

 

第一章:10-14-15-11(情爱也。)

第二章:11(自“关雎”以下)-16(上半段)

第三章:16(下半段)-24-20-19

第四章:12-13-18▌

 

第一章:4-5(上半段)▌

第二章:5(下半段)-6-7-2(诗也,文王受命矣)

第三章:2(自“颂,旁德也”始)-3

 

说明如下:

从总的方面,我们将《孔子诗论》分为三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上篇以第1简总起,下面综合评价了《风》诗、《雅》诗。或以为第8 、9简所评皆为《雅》诗,实则不然。第8简评《黄鸟》,整理者以为《小雅·黄鸟》,学者多从之,刘信芳先生力证其非。其简文为“《黄鸟》困天,欲反其古,多耻者其病之乎?”以为《秦风·黄鸟》。对照简文,知整理者将“天”释作“而”不确,刘说有理。如此则8、9两简也是混评《风》、《雅》。且其后接21、22简也是如此,似也可提供一佐证。中篇与简帛《五行》关系密切,宜单独成篇,详下文。下篇为总说。具体解析如下:

上篇的编连理由,我们基本上同意曹峰的看法,于此不赘。只是曹文未给出对第1简的处理意见,于此略作申说。第一章为第1简下半段,其下半段似乎另有来源。同时,我们将其作为满写简处理,主要的依据是其下半段的语言具有很高的理论概括意义,其所突出的“志”、“情”、“文”等要素与第8简以后的各简论诗非常吻合。

中篇第一章以礼说诗。第10简“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各家解释不同,但我们认为均不得其旨。所谓“初”即指“礼”而言。《孔子家语·问礼》中记孔子语:“夫礼,初也。始于饮食。”所谓“饮食男女”,人伦之始,亦为制礼之本,故《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又《礼记·礼器》云:“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礼也者,反其所自生。”这组简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第10简的解说。

第二章以“德智”说诗,与简帛《五行》相类。于此我们不详细展开,兹举一例。我们看到第11、16简对第10简的评语作了改动,如评《关雎》:“《关雎》之攺,其思益也。”有学者指出这与帛书《五行》第338-342行有相通之处,但同时也应看到二者的差异。第10简说“以色喻于礼”,强调的是“攺”,攺者,和也,礼之用,和为贵。而第11简强调的则是“益”,益者,进也,说的是人内在修养的提高。由外在的“礼”,人与人之间的“和”到内在的“德”,个体的“益”,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章从内容上来说是以“礼”说诗,讨论的诗至少有《葛覃》、《生民》、《甘棠》、《木瓜》、《杕杜》,“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所论何诗,有“《北门》”说,“《柏舟》”说,资料阙如,姑置之不论。从句式上来说,作者均使用了“吾以……得……”与“民性固然”的句式。从第19简来看,则这组诗也有详细的解说。

第四组简是对三、四两组的总结。从简制上看,第18简后有一墨钉▌,标明一卷的结束。从语言上看,第12、13简的反问句式只能出现在11、16简之后,语气不容置疑,带有总结性质。第18简就内容判断,也应是对第四组论诗的总结。从思想上看,12、13简与《五行》相通已如前所述,于此不赘。第18简说“因木瓜之报愉其怨者”与第20、19两简论《木瓜》绝然不同,第20、19是从“礼赠”的角度论《木瓜》,突出的是“礼”;而第18简则突出的是“以德报怨”,突出的是“仁德”。《论语·宪问》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是不大赞成“以德报怨”的。而到了《礼记·表记》则变成了“子曰:以德报怨,宽身之仁也。”何以解释这种矛盾?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德报怨,宽身之仁也”是一种仁德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五行》亦有相通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18简与第12、13简在内在思想方面是一致的,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对三、四两组论诗进行总结,也是可行的。

下篇第一章主旨讲述“诗其犹旁门”。就内容推断,这两简当为这组诗论的总结,引孔子话以提高论述的权威性。

第二章主旨讲述“诗也,文王受命矣。”也是以引孔子话而作结。据5、6、7三简推测,此章所论之诗,不出《颂》与《大雅》,与今本《诗经》合。

第三章主旨讲述《风》、《小雅》、《大雅》、《颂》四类诗的风格特征。也是引孔子话作结,但简残不得其详。

或许留白简分属两篇,因为第5简有一墨钉▌,而墨钉▌在《诗论》中具有分篇意义。但简文残缺太甚,无法展开,只能存疑。

 

《诗论》简属于先秦佚籍,其原籍内容一定十分丰富,且篇帙也可能浩繁,远甚于今天的所见存简。但由于残缺严重,不仅使我们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先秦《诗》学的兴旺发达程度,且给我们的编连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依据形制、语言、思想等特征,尚可窥见一二。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排序也会日趋合理。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也说上博《诗论》“怀尔明德”(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