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属类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1]。这看似灰色的概念,却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规范:众所周知,文学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这东西难以定量、定位、定性,这就决定了表现情感的文学,如实直说,反曹人厌;委婉朦胧,称为上品;模糊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叹为观止。
但远不是文学一经产生,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十全十美了。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备的过程。就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而言,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迟迟地成熟于《红楼梦》。
在《金瓶梅》问世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按照鲁迅的意见不外两类,一为“讲史”,一为“神魔”[2],这讲“史”说“神”的大题材,使作品缺乏文学起码应该具有的“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模糊性。《金瓶梅》别开生面,以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问题,赋予了作品“从大处着眼,往小处说”的模糊格局;但《金瓶梅》对明代后期社会恶浊的满腔怒火,在“一味的写坏”中,毫无遮拦地喷发,缺乏模糊性的缓冲机制;尤其是书中大肆泛滥的自然主义的庸俗描写,葬送了选材带给作品的模糊格局。在古代小说家中,对模糊性创作规范真正具有自觉意识的是曹雪芹。他清醒地意识到:创作犹如画大观园一般,“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第四十二回),囿于“真情实景”,无深刻寓意的,“不算好”,“寓大意,才算是大才”(第二十三回);因为,艺术的好处在于——“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是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第四十八回)——模糊性。他非常讲究艺术的模糊背景,“远无邻村,近不负廓,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于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第十七回)。他主张用模糊的原则处理材料,“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第四十二回),以减衬添,以藏托露。从而把《红楼梦》写得“玄之又玄,无上妙品,不可思议”(解盦居士语),读之,“如捉水月,抵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戚蓼生语)。
《红楼梦》如同唐诗宋词一般,把本文体的模糊性创作规范发展到不容后人臻于完善的程度,就此而言,《红楼梦》在传统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如若不信,请看模糊性在《红楼梦》里的具有规范意义的种种表现。
机制的模糊性
大凡一个作品的运行,如同飞机、轮船的航行,凭借的是机制。那么,《红楼梦》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红楼梦》开宗明义: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故曰“甄士隐”云云。……故曰“贾雨村”云云。
这是作者借鉴唐宋以来“说话人”的笔法,在作关于创作契机的自白。
理解这开场白的关键在于何谓“梦”、“幻”?俞平伯在1921年致顾颉刚的信中指出:“由盛而衰,由富而贫,由绮腻而凄凉,由骄贵而潦倒,即是梦,即是幻,即是本旨,即以提醒读者。”俞先生在红学上的功过,我们姑且不论,此处他对“梦”、“幻”的理解是对的。据此,可将《红楼梦》的开场白破译为:作者遭受过由绮腻骄贵一下子落到穷困凄凉的灾难,其间,对政场黑暗、世态炎凉有切心感受,但文网恢恢,不能明言,只好“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小说,进行隐晦曲折地反映,以抒悲怀,以发愤志。所以说“真事隐”,“假语真。”
作者自白的创作契机,道出了作品的两个运行机制,一是真假转化机制,二是现实与非现实的转化机制。
先来谈谈真假转化机制。
作者既要针砭社会,又要逃避文网,就不能采用实话实说的史家笔法,只有借冠冕堂皇之言,秉春秋刀斧之笔,操含沙射影之术,才能寓伤时骂势之旨于囫囵办结不解之中。但是,真事的“隐去”,并非对真事的“抹去”,真事要写,无非是“隐蔽”地写—“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出于作品“故事”影射当朝政场黑暗的“真事”的需要,就给作品带来了第一个运行机制:真假转化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转化过程中的“真”、“假”,不是概念意义上的绝然对立的真假,而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真假,“真而不真,假而不假”的真假,它们是相互连接的,相互补充的,相互渗透的。
相互连接表现为真真假假,“儿女风流,闺帷纤琐,大都皆假语之类。情节构造,人物升沉,大都皆真事之类”[3]。
相互补充表现为假中有真,“书中正寓夹写,比赋兼行,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4]。
相互渗透,表现为真假的中介状态——似真似假,《红楼梦》“于其人其事,一念唯恐人不知,又一念唯恐人易知”[5],写得似真似假,势在必行。
从“真真假假”、“假中有真”、“似真似假”这些转化效果看,《红楼梦》的真假转化机制实质上是一个模糊真假的机制。真假模糊了,“俾阅者用心全注于女儿罗绮之中,不复暇顾及它事”[6],逃避“检查官”耳目的作者目的也就达到了。
再来谈谈现实与非现实的转化机制。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当然也不允许用“史笔”来直书其事,唯有对生活素材—真人真事经过一番艺术的改造,“将真事隐去”,作品的艺术真实方能出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出发,作者的开场白不难理解为:《红楼梦》是作者借助虚拟的通灵之说,经过“一番梦幻”的惨淡经营,才隐去了真人真事——幻化了生活素材而写成的;换言之,《红楼梦》的艺术真实是作者对现实的材料进行“虚拟”、“幻化”的结果。这又无异道明了作品的另一个运行机制:“虚拟↔幻化↔现实”的现实与非现实的转化机制。
《红楼梦》主体,顽石↔通灵玉↔贾宝玉,不就是“虚拟↔幻化↔现实”的转化机制的体现么?
《红楼梦》以顽石的传奇、木石前盟的出典为起始,虚诞上下,幻化东西,把作品的整个开端搞得虚无缥缈;而后,幻景四出,“转化”不断,唱“好了歌”,论正邪说,出通灵玉;继而梦游太虚幻景,曲演红楼梦,迷指十二钗,出警仙,饮仙醪,临迷津;后又起金玉良缘,照风月宝鉴,述可卿梦告,……;这一阵串的虚幻内容,不是表明了作品的运行凭借的是现实与非现实的转化机制么?
其实,“幻化↔现实”是小说创作的普通公式,也是一般小说作品仅具的模糊机制。平常的小说写作如同画竹,作者通常不按现实中竹的大小和枝叶的数量如实画到作品中去,而是取其形似和神似;形似是“幻化”的表现,神似是“幻化”的结果;“似”形“似”神的作品就具有了平常的模糊性。然而,在《红楼梦》的“竹子”—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身上,不仅具有作者“幻化”—理想化的色彩,还具有作者“虚拟”—幻想的成分,这样,《红楼梦》的模糊性就异常了,比之一般作品,十足多了一层模糊性;诚如作者自白,“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作品的模糊性具有模糊中套模糊——连环模糊的特征。可见,《红楼梦》的现实与非现实的转化机制,是一个模糊现实的机制。
模糊真假、模糊现实的两种机制,是《红楼梦》运行的双轨。它们使全书的总体背景处于烟云模糊处,给作品带来了众多的形象象征和意象表现,从而造就了作品不是一览无余,而是浑厚含蓄的艺术特点。
结构的非线性
或许没有一部作品能比得上《红楼梦》有那么的异名了。且听曹雪芹在甲戍本第一回中的介绍:
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作者详细介绍作品书名变迁的经过,当然不是没有目的的。书名是作品的旗帜和眼目,服务于揭示主题和体现中心内容;而作品的表现角度,是作者构思时确立主题、中心内容的着眼点:显然,书名是作品表现角度的体现。曹雪芹在介绍《红楼梦》五种异名的同时,向我们流露了作品的五种表现角度:《石头记》—表现“无材可去补苍天”的别仇离恨,“枉入红尘若许年”的希望幻灭;《情僧录》—读“石头”,道号改情僧;改书名,模糊大旨为谈情;《红楼梦》—幻、幻、幻,遍罩华林是悲云;梦、梦、梦,人生如梦一场空;《风月宝鉴》—写镜子,重在于可照正反;看作品,何尝不是两面鉴;《金陵十二钗》一主写裙钗,终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歌颂女子,指归破除樊篱,标新立异。
作品的表现角度既然如此地众多,而作品的结构又是在表现角度律动下的谋篇布局,《红楼梦》的结构就呈现出了非线性,“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结构”[7]。
曹雪芹结构《红楼梦》,着眼的是上述的五种表现角度。这五种角度在作品中表现为“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关系的事实,表明了《红楼梦》的结构原型是中国的文化原型,即阴阳五行的宇宙学说;换言之,《红楼梦》的结构是按照中国具有模糊特征的有机自然观组成的,它注重的是各种表现角度整体的协调与协作,强调的是整合效应,排除了有线性的、逻辑性的清晰观念,表现为具有审美价值的非线性、模糊性。
《红楼梦》结构的非线性,是对以前的小说结构有线性的积极扬弃;其它作品,在结构线性的律动下,势必把创作素材中的不确定因素拒之门外,淘汰不顾;势必要设法固定素材中的一切变量;排除素材中不符既定结构的其它目标;从而进行单变量、单目标、单素质考察——抓住一条线索对素材的因果联系追根寻源。而《红楼梦》在结构非线性的要求下,必然要以规模庞大、关系复杂、变量大、目标多的现实社会为创作对象,把素材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接纳入创作思维,以不同的表现角度进行观照,给之找到由不确定向确定性转化的艺术辩证途径;所以,《红楼梦》是一个多元素的综合体,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要是说,线性结构具有的是封闭性,那么,《红楼梦》非线性结构呈现的是开放性;要是说线性结构呈现的是清晰的几何图形,那么,《红楼梦》的非线性结构犹如一座大山,远望倒还能得到一个模糊的轮廓,近看却模糊得难以描述。
《红楼梦》是写什么的?似乎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回答;即使曹雪芹再世,也未必能只用一句话讲清。不要说把《红楼梦》纷华的内容归纳起来,很不容易,就说第几回是作品总纲吧,天才犹如毛泽东,权威犹如俞平伯,论证所代表的也仅只一家之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作品结构的不拘一格上,因为它开放得把素材中的不确定因素接纳入了作品。人们在这不确定性的内容系统中概括出来的确定性论断,当然只能引起争论,不可能作出定论。
红学界众说纷纭的莫过于主题说,揭露说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对贾家由兴到衰的记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油灯将尽,大厦将倾;爱情说认为:该书大旨谈情,通过宝、黛、钗的三角恋爱关系的记述,歌颂了“木石前盟”的真正爱情;其它的主题说还有很多,例如,问题说认为,该书写的是偌大一个荣国府,运筹划策的唯有王熙凤一人,牡鸡司晨,不是好兆头,接班人出问了。总之,诚如鲁迅所言,《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事,……”。[8]而造成这“各有所取”、“莫衷一是”结局的原因又在结构的非线性、开放性上。因为《红楼梦》结构非线、开放的结果,使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内容,存在着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突现”的新质——复杂的特性、复杂的功能、复杂的意蕴、复杂的信息等等,它们可以组合出作品许多种旨意;我们认定的某一主题说,无非是作品旨意许多种中的一种罢了。
上面的阐述,说明了作品结构的非线性与主题、内容模糊性互为因果。然而,《红楼梦》主题模糊、、内容模糊的事实,恰恰证明了《红楼梦》结构的非线性——模糊性。
情节的暗示性
茅盾说过:“《红楼梦》开头几回就把全书的结局和主要人物的归宿,用象征的笔法暗示出来”[9]。其实,《红楼梦》的暗示何止表现在开头几回,“书中诗词,悉有隐意,若谜语然”[10],当然,也不限于诗词,“《红楼梦》的情节充分体现了双关性、多重性、暗示性。无论从那一情节线索看,都可以窥见、揣摩、联想到许多与此相关的似断似续、若明若暗的情节线索,及至隐藏着的伏线”[11]。
《红楼梦》情节的暗示性首先表现为一种“朕兆”、一种“端倪”,毁士隐的梦幻、好了歌的注解、十二钗的判语、红楼梦的曲词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表现。“朕兆”、“端倪”的多义性,模糊了这类暗示性的情节,例如,在给袭人的判词的前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画面寓“花气袭(谐音席)人”四字,这只是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暗示袭人性格外表柔美、芬芳如鲜花,内里下贱、丑陋得似破席;又一种理解,鲜花示美貌,破席示被人睡了又睡,画面寓袭人操行不良;当然还有第四种、第五种……理解。
作品的情节暗示性还表现为“应脉”、“伏脉”。第十五回,仅“秦可卿大出殡”一节,可使一般作者应接不暇,但曹雪芹却忙中偷闲,想方设法让送殡路上的宝玉到一个庄户人家去稍事休息,借机刻划了二丫头这个人物;作者为什么要不计工本地描述这个“纺绩女”的形象呢?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应脉”——响应作品开头对巧姐命运的暗示:“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女在那里纺绩”,说明今天还在富贵场中的巧姐不久就要变成庄户人家的“二丫头”了,二是为了“伏脉”,预示面临巧姐的不仅是富贵种沦落为纺绩女的命运改变,还是一场从感情到思想的脱胎换骨;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似有必要分析一下二丫头是怎样一个人:宝玉休息到庄户人家后,正要对放在炕上的纺车“拧转作耍”时,“只见一个约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乱嚷:‘别动坏了’!”这就是二丫头。急火火的行动,命令式的口气,反映了对自己的劳动工具她多看重!看重到得罪贵族公子也不管的程度,因此,嚷叫得宝玉“忙丢开手”,惹得众小厮忙来“断喝拦阻”;后来她又命令宝玉:“站开了,”原因是“你们那里会弄这个,”并自豪地说:“我纺与你瞧”。一付自信、骄傲的态度,一付对公子哥儿蔑视的态度!显然,在二丫头的身上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她是有别于大观园中所有女子的新女性。她的新思想、新感情,赢得了宝玉的爱慕:二丫头去了,他“怅然无趣”;临去时,还“以目相送”,甚至“恨不得下车跟了她去”。巧姐被狼舅奸兄卖掉,后为刘姥姥所救,成了以纺绩为生的村庄丫头的结局,是作品开头暗示出来的;她以后使坏事变好事,变成了自食其力的新人,却是在二丫头影子中伏下的脉。而这一“伏脉”的本身,且又应了巧姐判词名“留余庆”(认为是大好事)所伏之脉。这类具有“应脉”、“伏脉”功能的情节,使《红楼梦》模糊得犹如雾中神龙,只露一爪一鳞,全龙任凭读者去想象。
《红楼梦》的暗示不但表现在一情一节上,还表现在细枝末节上。例如,宝钗所用之药“冷香丸”,药料为: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花蕊、白露日之露、小雪日之雪,全然冷白之色;同她住室的“雪洞一般”、居处“梨香院”(以色求之梨花为白色)的名字连起来看,暗示性的模糊阴影就出来了:这是否在应“寿怡红”一回伏下的人物“无情”之脉?这是否在伏人物“青春已大守空闺”之脉?我们反对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主观唯心地去找微言大义,但是由于《红楼梦》运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原来本多“微词曲笔”,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又如,黛玉之“林”姓,前世的为绛珠“草”,连同她的生平遭际一起看,是否具有下列的暗示内容呢?“林”,取其五行属本:木从水生,所以她的父名叫“如海”;“草”,取其四季中属春:春去夏来,火把木烧成灰,她就少年夭折。诸如此类具有暗示性模糊影阴的细节,在《红楼梦》中是不胜枚举的,它们隐隐绰绰得犹如海市蜃楼,令我们不得不去探胜寻幽,去追根溯源。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