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记》女性形象(2)
2013-09-16 01:08
导读:《西游记》的女性描写,有别于此前的两部章回小说。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再到神魔小说,女性世界的精神内涵是有差异的,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也有不
《西游记》的女性描写,有别于此前的两部章回小说。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再到神魔小说,女性世界的精神内涵是有差异的,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三国演义》、《水浒传》张扬的是豪杰英雄图王霸业、角逐江湖的历史感和征服欲,是一个典型的雄性群体。女性被视为男性附庸,女性形象被
政治、伦理化;或者视女性为事业的羁绊,将两性世界对立起来。《西游记》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表现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受佛教理性的制约,视人欲、女色为灾难的渊数,人必须摒斥一切俗世的欲念才能终成正果;另一方面,作者又淡化豪迈的历史感与神圣的责任感,以同情的笔调描写了女性的处境,以赞赏的笔墨写女性对情感、家庭的渴求。较《三国演义》、《水浒传》以理性原则统摄复杂的人性内涵,《西游记》更多一些对人类感性生命的关注。这一变化包蕴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它是时代风云激荡的必然产物,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思潮的急剧变化,也表明作家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也属世代累积型小说,但作家个人创作的成分更多一些,作家主体意识有了更大自由的发挥。“全书以诙谐滑稽为宗旨”,即便涉笔很少的女性人物也体现了真幻相生、幽默戏谑的艺术风趣。云中四圣为试禅心联袂上演的闹剧,女儿国国王为求匹配所引发的喜剧,还有观音菩萨的村言俗语及与孙悟空的幽默调侃等,都抹上了作者“性敏多慧”、“复善谐剧”的个性色彩。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西游记》虽未摆脱类型化的模式,作品中女性人物仍分几种类群,但道德化色彩明显淡化,个性化风采开始显露。作品中的女性,无论仙女、人女还是妖女,都富有较
强的“人情”色彩。
明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单一的封建人格模式受到冲击,个体价值广受关注。李蛰明确提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自己的价值,都应让其“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蛰还从“童心说”出发,鼓励人们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生活,这种以人为本的朴素的人本主义是思想界的一大革命,并给当时的文艺创作吹进了一股个性解放的新鲜空气。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极相似的地方,都是把人从附属于某种政治、宗教法律或道德伦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尊重个体的人生价值。
与时代思潮合拍,这一时期的小说敏感地捕捉人的自我意识的萌动,表现出迥异于传统规制的价值取向。《西游记》《金瓶梅》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做了大幅度的修正。《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所体现的挣脱外界束缚、尊重人的个性、追求平等独立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背弃了传统的的价值观。那些女妖,若剥离其宗教目的上的吃人本性与人类并无多大区别,她们都各自为政,凭自己的能耐过活。她们对生命长存与享乐的追求,不也是人类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吗?女儿国王愿舍弃九重之尊以求得情感的满足,更使得注重事功的社会价值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新的经济形态对封建宗法制也构成了较大威胁,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秩序。孙悟空大闹天庭就是为了求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尊卑秩序也不再那么森严可怖,难以跨越。由于作品很少涉笔夫妻家庭生活,我们仅能从非夫妻关系中去考察。观音与孙悟空的关系如同人间母子,观音对待悟空就象一位慈爱的母亲,即便骂他“泼猴”,也充满爱意。虽为悟空戴上紧箍儿,意在让他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观音却未曾念动过咒语。悟空对观音也十分信赖,一遇困难便请求援助,虽然有时出言不逊,但对两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并无大碍。在女儿国,师徒四人中唐僧因相貌英俊被招赘成亲,内心受着痛苦的煎熬,惟有偷偷落泪。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稍有姿色的女子常有飞来横祸。而在女儿国中,这幕悲剧却由男子来上演。作者借唐僧的疲困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进行了辛辣的鞭挞。
在
哲学领域,宋明理学的一统局面受到强大冲击。以左派王学为嗜矢的异端思潮风靡一时,王守仁“心学”从理学的反面论证了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大胆反拨了程朱理学对人性的禁锢。他的弟子王民在王学基础上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发展到万历时期,李蛰针对禁锢人性的虚伪道德提出“好货”、“好色”的口号,不仅在思想界、哲学界引起震惊,更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引起了一场观念的变革。
《西游记》最早刊本是在万历二十年,创作时间更早,未逢晚明浪漫思潮的汹涌期,但是它得时代风气之先,提前感受到了时代狂潮到来前的微澜。可以说,《西游记》正处在新旧交替的链接点上,既有对前期思想文化的脉承,又初步显露出人文主义启蒙思潮的曙光。所以,作者在时代思潮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夹缝中左冲右突,对女性表现出既渴求又排斥的矛盾。唐僧、悟空都是“铁打的心肠朝佛去”,女妖又专以色害人,这些描写虽不无题材的规定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伦理观念的认同。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作者通过猪八戒对“食色”的拼命追求,肯定了世俗凡人的人生欲望。作品中的女仙、女妖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对人欲的渴求,都折射出呼唤、期待人性回归的时代精神。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