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由此可以说,孙悟空的升华其实就是其英雄主义的形成与实践,也正是这种充满悖论的英雄主义,才使他那本来就充满危险的升华之路更为复杂。
如果说,把孙悟空取经看成他修心的的历程,是渐渐成长的标志,也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理性升华,那么,他仍然面临着许多的人际冲突与生存困境。
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比起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来,本事大为不济。” [18]这是为什么呢?
在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里,孙悟空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有诗说他,“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19]实际上到此时,孙悟空的人生就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他将进入新的人生境界——取经修心,但是新的困境开开始了。
一方面,他的本事不如以前了。
“这种悖论就是生命的自由欲望和生命的意义寻求从根本上是有矛盾的。未皈依佛门以前的齐天大圣,其生命欲望没有任何羁绊与束缚,是一种没有目标的生命野性的任意抒发。这种生命力量的发泄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是危险的,无道德的,但也是最壮观的,自由的美丽挥洒得淋漓尽致,生命的辉煌展示得一览无余。孙悟空造反的前几回之所以成为全书最吸引人的部分,根本原因就在这里。”[20] P236
“经过转型的取经僧孙行者获得了“意义”,却同时削弱了生命的原创力。因为此时的生命力不再具有野性和自由,而只能在“意义”的规范下活动了,因此,孙悟空的本领大不如前。” [21]
另一方面,孙悟空还要受新的制约——“紧箍咒”,紧箍咒使他再也不敢任性妄为了,不得不皈依佛门,不得不听从唐僧。
“人的自由之所以存在悖论,因为人生在世,不可能脱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是不能脱离社会,人只要与其他人发生关系,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自由的悖论也就发生了。” [22]
“孙悟空是一个自由的骄子,但是在师徒构成的小社会中,他的自由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与社会发生了摩擦。” [23]
“最根本的摩擦是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这师徒二人的摩擦象征着‘自由’与‘意义’的矛盾,唐僧代表着取经的‘意义’——‘为善’,孙悟空则是自由的隐喻。” [24]
由此可知,在取经途中,孙悟空最初的自由追求与生命张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自觉地化为理性成长的弃妇,于是“自由也就只能存在于结构之内——结构原是神魔一体的。……只有当他们表示愿意把自己的自由限制在结构之内,皈依正统,他们才被认可,才被允许存在,才获得了所谓意义。‘为善’意义与既成的结构互为表里,这就导致了自由永恒的悲剧性。” [25]
从孙悟空出生、学艺、大闹天宫、取经到成斗战胜佛,这可以看成是他追求生命升华与境界的历程,而其悲剧性就在于,他的升华与发展面临着两重困境:发展本身的阻力与发展与周围世界的冲突。而这两重困境正使象征着“自由”、隐喻着“心”的孙悟空不得不放弃最终的梦想,与强力、权威达成一种幽默而无奈的合约——有限的自由。
三 向造物主的良民转变
鲁迅在文《淡淡的血痕——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中提出了“造物主的良民”的概念。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26]
鲁迅所指的造物主的良民应该是那些面对落后、腐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既有秩序而默默忍受、适应了的人群,他们也是一切旧社会、旧制度的中坚力量与坚定追随者,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人: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27]
而这些猛士们就不同了,他们能够察觉一切统治与陈规的欺骗手段,也敢于反抗一切妨碍其生存价值的事物,甚至能够为此付出生命。在取经以前,孙悟空就是这么样的一个“猛士”,他发现水帘洞从而打破了群猴无家可居的局面;他学习长生之道从而打破了猴类短暂的生命历程;他大闹天宫从而打破了玉皇大帝的至高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是造物主的良民,玉帝拿他没有办法,不得不向观音菩萨求助:
“妖猴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石卵化生的。当时生出,即目运金光,射冲斗府。始不介意,继而成精,降龙伏虎,自削死籍。当有龙王、阎王启奏。朕欲擒拿,是长庚星启奏道:‘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朕即施教育贤,宣他上界,封为御马监弼马温官。那厮嫌恶官小,反了天宫。即差李天王与哪吒太子收降,又降诏抚安,宣至上界,就封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有官无禄。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他又不遵法律,将老树大桃,尽行偷吃。及至设会,他乃无禄人员,不曾请他,他就设计赚哄赤脚大仙,却自变他相貌入会,将仙肴仙酒尽偷吃了,又偷老君仙丹,又偷御酒若干,去与本山众猴享乐。朕心为此烦恼,故调十万天兵,天罗地网收伏。这一日不见回报,不知胜负如何。” [28]
从某种意义上来,玉帝所代表的天庭与如来所代表的佛道就是造物主力量的代表或展现,孙悟空产生于天地间的仙石,学道于菩提祖师,也造物主的孩子,但又具有极强的自我原创性与自我意识。他应该有两条路可以走,其一,继续投身到造物主的怀抱,感恩于造物主的有限赏赐,并且自我陶醉地度过其生命历程,成为造物主的良民;其二,离弃造物主,打破一切既有秩序,可能会有新的发展与境界或成为新世界的代言人,但这将得不到造物主的恩赐与照顾,甚至会遭到各方的攻击与孤立。
当孙悟空从天地的怀抱里独立后,他并没有投身到造物主的怀抱,而是离弃了造物主,与玉帝争位、与佛祖相抗,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他的辉煌人生与灿烂形象,实际上,他没有一直走下去,他也没有能力一直就这样走下去,自从五指山遭难、被戴上“金箍”,就重新投身到造物主的怀抱,不仅帮助造物主的代表完成使命,而且自己也以身心境界与造物主合一,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其实孙悟空最终回归到造物主的怀抱并非偶然,从他学艺之时,就已经可以看见端倪了,向菩提祖师学习长生之妙道正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29],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妖魔了。
西行取经行动是佛祖教化众生的重要举措,也正是造物主关怀生命的体现,仅从章回题目中就可以见出孙悟空在该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如“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姹女求阳,元神护道”、“ 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30]等等,“心猿”、“元神”都是隐喻孙悟空,这表明孙悟空已经成为取经人所隐喻的体系中了。而在取经途中,他的言行更具有造物主意识了,甚至连意志坚定的唐僧也不得不学习了,如:
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诗曰: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31]
这一段精彩的论辩正是说明了他们取经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要见佛,还有一层含义,即内丹修炼的目标,显然孙悟空更是精通于此,这说明孙悟空已经在思想上与代表造物主的佛祖站在一起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成了造物主的良民。其实,向造物主的良民的转变就是《西游记》的一条线索,贯穿始终。
事实上,这一转变路途充满了挣扎与痛苦,从开始说起,如果不是孙悟空天生灵通,发奋学习本领,那么玉帝也不会耍权谋去笼络、控制他;如果不是他本领高强,恐怕观世音菩萨不会让他去保护取经人。他的超强本领应该说不是造物主的本意的,造物主对猴类的恩赐只是短暂的寿命、受他人控制的命运、最后默默地离开世间,这种无声的生命历程就是“造物主的良民”所为的,而悲剧性在于,无论他怎么超越始终都得停留在一个造物主所精心营造的结构之内,无论他怎么斗争、超越,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造物主的怀抱,与权威力量同一或成为权威力量的部分。
这种悲剧命运其实也就是许多人要走的,他拼命地成长、追逐世界、获得话语权,但最后还是得回归最初,还是曾经的那个生命,那个生命里的那些事,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最终的结局就是生命的终结——躺在造物主的怀抱里——安静的良民。但是这又是势在必行的,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唯一的选择就是超越自己、亮出最闪光的自己,从而获得与造物主抗争与言说的权利,而最终获得新的身份的认可,成为“造物主的良民”,而通观整个生命历程,这又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这就是孙悟空悲剧的普遍意义。
四 总论
孙悟空的形象与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阐释,而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孙悟空的形象特征——悲剧性,这种分析是以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思想、当今学者的成果三个方面为基点的,这种悲剧性具有宗教、哲学上的意义,也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26] [27]鲁迅.《秋》[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P47.
[2]李安纲.《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P109.
[3] [4]朱熹.《朱子语类》[EB]北京.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gxzi/zhuziyulei/zzyl006.htm、http://www.guoxue.com/gxzi/zhuziyulei/zzyl013.htm.
[5]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P417.
[6] [7] [8]杨俊《西游记与心学新论》[A]《西游记文化学刊》(一)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P215、P215、P216.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 [28][29][30][31] 吴承恩.《西游记》[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P21、P81、P5、P6、P9、P9、P9、P21、P83、P66、P17、P7、P447.
[17] [18] [20] [21] [22][23][24][25] 梁归智.《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A] .《西游记文化学刊》(一)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P239、P236、P236、P236、P238、P238、P238、P241.
Comment on Sun Wu Kong image tragedy
[Author] Zhao zengshang
[Place of work] Henan Ping Ding Shan City literal arts college 2004 steps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regular college course Class 3
[Content abstract] main body of a book passes the enlightenment and trying to exist and exceed from tracking down human being in this tragedy to come to explain the Sun Wu Kong's image tragedy characteristic the difficult position analysing the justice distillation with appetence relation , life and exceeding and the "good people road of [1] life for the ultimate aim that life runs after with Creator".
[Keyword] principle of nature and human desires distillation Creator's good people Sun Wu Kong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