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学理论举隅(1)学毕业论文网(5)
2013-09-30 02:31
导读:(三)技巧潜藏 上述“言无言”及“文字糟粕”说,用于创作理论固然极为巧妙,用于实际写作的技巧方面,则又另有其契机,文字的作用既然是达意的手段
(三)技巧潜藏
上述“言无言”及“文字糟粕”说,用于创作理论固然极为巧妙,用于实际写作的技巧方面,则又另有其契机,文字的作用既然是达意的手段,终极目的在求味外之旨、自然神妙,那么,一切修辞雕琢等技巧经营,便非一个成功文学家所应专意致力之所在了,但,这也并非意味着文学家可以不懂得写作技巧。庖丁解牛的记载中,庖丁所以能以神遇不以目视,做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是在所见无非全牛之后的第三年;就算梓庆削木为鐻,仍须斋七日,不断地一层层忘却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乃至四肢形体,然后入幽林、观天性,然后成见鐻,最后始加手焉;其他心斋、坐忘,在在皆透露出道是循序渐进修为而来的消息;《大宗师》南伯子葵问女偊何以年已老大还能色若孺子,女偊的撄宁境界,也正如此: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樱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可见修为达于神凝,至于至人、真人、神人的阶段,一切修为便一扫而空。便像藐姑射山的神人,晶莹淖约,宛如处子,这实是返璞归真。文学写作适同于此,文学家固然要以自然流露为表现的登峰造极,但登峰造极仍须一步一履往上攀援,是以写作技巧的经营以及学养工夫的贮藏,或许会变成直接观照时的阻碍,却不能不具备,况且上乘的作者仍然可以将这些工作做在事先,成为写作的预备,方其真正提笔搦翰之时,则运斧于天工,完全不见凿斫之痕;这种工夫近代学者称之为“二度和谐的锻炼”,何谓二度和谐呢?就是在原来生糙混沌的初度和谐中,经过锻炼与洗涤,超升于透彻玲珑、恬静圆通的第二度和谐之历程;表面观,似乎没有多大变动,实际却早已脱胎换骨、判若云泥了。许印芳《诗法萃编》录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并评论道: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唐人中,王盂韦柳四家,诗格相近,其诗皆从苦吟而得。人但见其澄澹精致,而不知其几经淘洗而后得澄澹,几经熔炼而得精致。
张汝瑚称王世贞:
先生少时,才情意气,皆足以绝世,为于鳞七子辈,捞笼推挽,门户既立,声价复重,譬乘风破浪,已及中流,不能复返。迨乎晚年,阅尽天地间盛衰祸福之倚伏,江河陵谷之迁流,与夫国事政体之真是非,才品文章之真脉络,而慨然悟水落石出之旨于丰浓繁盛之时,故其诗若文,尽脱去牙角绳缚,而以自然为宗。
许张二人的说法,正是二度和谐锻炼的最佳注脚。陶渊明的诗,可以算得上中国诗史上冲淡深粹,最最出乎自然者,技巧自不在其经营之中,然而元遗山仍慧眼独具,洞瞻其“豪华落尽见真淳”。所以袁枚主张:“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其《诗话补遗》卷一曰:
凡多读书为诗家最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欲其助我神气耳,其隶事不隶事,作诗者不自知,读诗者亦不知,方可谓之真诗,若有心矜炫淹博,便落下乘。
此即是“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一切学养技巧到此,唯须“如水中着盐,但知其味,不见盐质”,纵若有他山便便书史,在吟咏之际,如何可不弃捐隐藏呢!
(四)虚构手法
文学本贵乎想像,句句是真,字字皆实,固然可以号称本色,却嫌板滞,味同嚼蜡;由想像而来者则文章可以虚构,这种手法在中国文学界早巳流行普遍,屈原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九凭空摹出,上天入地,无所不至,他可以命令羲和和丰隆替他驾车,来往于崦嵫咸山,让蹇修为媒,追求虑妃姚女,这些虚构情节、假想人物,都在文学家的生花妙笔下有了真实生命和意识行为,像《渔父》一篇假托渔父问答,《卜居》一篇假托郑詹尹占卜,更留予后人摹仿的范本,洪兴祖《楚辞补注》云:“《卜居》、《渔父》皆假借问答,以寄意耳。”洪迈在《容斋随笔》里云:“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轮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郭主人;张平子《西都赋》以凭虚公子、安虚先生,左太冲《三都赋》以西蜀公子、东吴王孙、魏国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一律,无复超然新意,稍出法度规矩也。”两汉赋家虽蹈袭屈原,但虚拟手法却也使它们从附庸而蔚为大观,造成辞赋的新气象,唯独以上作者,都不曾明白地说明自己正在虚构,好像说谎者怕给人拆穿底细般。庄子一书更以想像虚构为擅场,内篇之首《逍遥游》里的北冥之鱼,千变万化,忽而为鹏,忽而为鲲,可以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乘着六月海上的暴风,怒起一飞,前往南冥;《至乐篇》里空髑髅可以与生人娓娓交谈;甚至孔老夫子也被拉入文中,披上道家的外衣,说了许多庄周的话;庄子更脸不红气不喘,从从容容地写了一篇《寓言篇》,一清二楚告诉世人,他在虚构文章。《寓言篇》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
《天下篇》也说:
庄周闻其风而说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肘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壤玮而连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
林西仲《庄子杂说)对寓言、重言、卮言有很好的解释:
寓言者,本无此人此事,从空摹撰出来。重言者,本非古人之事与言,而以其事与言属之。卮言者,随口而出,不论是非也。作者本如镜花水月,种种幻相,若认为典实,加以褒讥,何啻说梦。
庄子可以说把世人陶侃尽了,也把寓言虚构的手法弄得出神入化了。因此刘大杰禁不住赞叹道:“他有绝出的天才,超人的想像,高尚的人格与浪漫的感情。文字到了他的手里,成了活动的玩具,颠来倒去,离奇曲折,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文体,这样的文体,在中国有二千多年,从没有一个人能够模拟,能够学得像。”“他不顾一切的规矩,使用丰富的字汇,倒装重叠的句法,奇怪的字眼,巧妙的寓言,使他的文字,格外灵活,格外新奇,格外有力量。”这位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庄子,可以推为虚构手法的鼻祖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吾人若要在中国历史上,寻出第二个人,能与庄子并驾齐驱,实在难乎其难。所以钱宾四先生夸他是一卮尽日汩汩地流也流不尽的水。不错,《庄子》一书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泉,古来多少文人、哲人,从这里汲取智慧,以启迪自我的头脑,升华自我的情操。虽然庄子文学中所包含大量自然主义的文学理论,在标榜儒学主宗经尊孔的汉朝,似乎很黯淡。但它的血液流在底层的脉管里,潺潺湲湲地流着。扬雄极推崇圣教,举凡不道仲尼者,皆被他挤出正统文学的门墙外,讥之为书肆说铃,但他仍按捺不住去请教司马相如的“赋心”,赞美他为“赋神”,不似从人间来,这皆足以证明庄子文学的潜在力量正在对儒家传统的文学理论,做一种解放工作,这股暗潮,终于汇成洪流,在儒家哲学崩溃瓦解,不足以维系人心的魏晋时代,随着道家思想的勃兴,全面的弥漫整个文学界。于是文学才得以逐渐脱离教化的束缚,慢慢找回真正的定义。而针对纯文学而发的文学理论也相继出现。陆机《文赋》、葛洪《抱朴子》等,都是很好的代表。可以说,没有庄子,文学只好永远蜷曲于教化的大帽下昏睡着,文学家的真性灵便唯任它活生生埋葬断送,今日,我们能在花团锦簇的文学园地里获得陶冶,岂能不歌颂庄子的伟大呢?
共5页: 5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