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中的表现(1)学毕业(2)

2013-10-12 01:02
导读:作者还描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大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况,以及别的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革命人民的形象被歪曲和丑
作者还描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大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况,以及别的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革命人民的形象被歪曲和丑化,被描写成毫无理性的疯狂的杀人恶魔,这充分表明了狄更斯反对暴力革命的立场。他认为暴力革命只会使国家蒙受损失,破坏家庭和个人幸福。他极力渲染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借以警告英国统治阶级,企图用阶级调和来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问题。
狄更斯出身于社会下层,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他所置于女主人公地位的那些贤淑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而是各种类型的下层社会妇女,德伐日太太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不同凡响的下层社会妇女形象。她的童年是很悲惨的,埃弗瑞蒙德使她的父亲、哥哥、姐姐和姐夫死于非命,家庭悲剧使她变得坚强起来。她沉着、机智、勇敢,她可以耐心等待复仇的时机,密切注视着周围一切动态,在复仇时机到来之前,她不停地编织,把她的仇恨、愿望以及她复仇的对象和贵族们的罪状都精确地编人了她的记忆。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在最前列,成为圣安东尼区的妇女领袖。作者着重描述了她的“冷”和“阴险的黑眉毛”,连送信的修路人一见到她都浑身发抖。正如作者所说:“当时许多女人被时代所恶化,变为残忍可怕,但是还没有一个比此刻走在街上的这无情的女人更可怕了,自幼以来她就满怀着被凌辱践踏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阶级仇恨。机会一到她就变成母老虎了。她是绝对没有怜悯的,倘若她原来具有这种德性,那是早已被摧毁净尽的了。”
如果从狄更斯的阶级感情分析,德伐日太太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下层妇女,应该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而且在她实现复仇计划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她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以及为了复仇不惜殃及无辜的变态心理,最终她在读者中失去了同情。她的死使人感觉到这是她应有的下场。在这一点上,狄更斯通过她反映了一种非人性的行为,体现的是残酷的复仇和暴力,通过她的结局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马奈特大夫,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以马奈特大夫所处的社会位置来说,他并非处在阶级压迫的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重力承受点,但他仍属于第三等级的平民,他的政治地位与德伐日太太等劳苦大众没有本质区别。由于职业的原因,他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践踏人格、草菅人命的暴行,因打抱不平他遭到了贵族的迫害。可是他出狱后不计旧恶,仅仅出国远遁,一走了之。他弄清了代尔那的身世,发现了代尔那与他的家仇后也能克制住感性的精神痛苦,化仇为爱,接受并认可了代尔那。他的见义勇为、克制忍让、踏实务实都是狄更斯理想的道德标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小说最后,他用两位着墨不多的人物来体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两位是西德尼·卡屯和普若斯小姐。
卡屯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律师助理。在他的身上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层神秘浪漫的悲剧色彩。他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怀才不遇,于是陷入彷徨迷茫之中。在外人看来,他不过是一个不修边幅、酗酒无度、落魄颠倒的人,但他的内心却是崇高而纯洁的。他用他的睿智在法庭上解救了达奈,最后又用貌似达奈的身体条件李代桃僵,打破了德伐日太太疯狂的复仇计划。他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己之所爱的幸福,在他人身上找到了自我。普若斯小姐在德伐日太太追杀露茜母女时与她偶然相遇,并促使德伐日太太丧命,从而使露茜母女得救。
这两件事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且也是一些评论家批评的焦点。他们认为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消极方面,主观地幻想用人类之爱和容忍妥协来解决阶级矛盾。但不能否认,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必然中也蕴藏着偶然。卡屯和普若斯的行为都有必然的动机一爱,二者都是纯洁无私的。这是以爱战胜恨,以自我牺牲求得人与人之问的和谐的典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狄更斯由于生活的历史时代的限制,看不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在作品中宣扬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他在同情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同时,又反对人民进行暴力革命。这与他同时代的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九三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两位作家出色地描绘了人民起义的波澜壮阔的画面,都主张阶级调和,幻想以“爱”战胜“恨”,虽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但却是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卡屯在I临刑前想到耶稣的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是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他还看到新的压迫者在旧的压迫者毁灭的废墟上兴起,而他们也很快就会在惩罚工具的手下消灭。经过反复的斗争、成功与失败,伟大的人民终将在深渊中升起,获得真正的自由。这表达了作者反对一种剥削制度替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思想。总之,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把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彻底的利他主义,这是对资产阶级道德准则的一次有力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薛鸿时.浪漫的现实主义一狄更斯评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59
[2] 王佐良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2
[3] 朱维良,赵澧.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07
[4] 狄更斯/孙法理译.双城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5] 张玲.剥笋一《双城记》主题分层析[J].外国文学研究,1988,(2):33—39.
[6] 王玉芝.从《双城记》看狄更斯思想的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7,(4):41—4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清教主义和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1)学毕业 下一篇:论《桃花扇》理对情的胜利(1)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