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进行~些改革。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性。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
关键诃:狄更斯;法国大革命;人道主义;矛盾性
Abstract:Wi出the French revolution as山e background.A Tale of Two Cities reveals the evils of the feudal aristo.
era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l1e bourgeois humanitarianism.As a bourgeois humanist. Dickens WaS aware of the so.
cial contradiction and desires the common people to get away from oppression
, but he was against violent revolution。
wishing some of the enlightened rulers could reform.At the same time, he realized that the revolution,which WaS the
tendency of history,WaS inevitable.It reflected the contradiction in his thoughts.Not limited to the category of morali—
ty,Dickens human itarianism also was his weapon to animadvert on the darkness of the reality.
Key words:Dickens;French revolution;humanitarianism ;contradiction
《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众所周知,狄更斯是19世纪小说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同莎士比亚一样是语言风格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马克思称赞他是“时代的旗帜”。萨克雷认为他是具备其他小说家不具备的“神奇、美妙、新鲜、迷人的品质”。他的《双城记》结构缜密,语言严谨、精确,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双城记》的创作过程是与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的。由于英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英国工人阶级在19世纪3O年代掀起了伟大的“宪章运动”。40年代末,这场运动被反动派镇压下去。
50年代,[找文章还是到☆文☆秘☆家☆园☆网,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英国工商业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但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1859年的经济危机更增加了工农群众对现实的不满。狄更斯痛恨骑在人民头上的极端反动的官僚们,深切地同情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人民,并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他熟读了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民群众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社会承认而进行的一场斗争。⋯⋯人民起来斗争,目的就是要推翻这样一种压迫制度:它藐视人的一切天性、体面和天赋的权利,它有意使人堕落,它把人训练成恶魔一样。”由此可见,狄更斯一方面同情受苦的人民,~ 方面叉害怕革命;他希望通过改良的方法缓和阶级矛盾,这是他写《双城记》的思想动机。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真诚地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他笔下的乡村是一个萧条的地方,而贫困的原因不是土地的贫瘠,更不是农民的懒惰,而是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封建贵族用各种苛捐杂税榨取农民的血汗。作者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到是怪事。”不仅农村如此,城市的居民也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而当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那些贵族老爷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人民饥饿贫困的原因正是贵族的压榨,而这又必然激起人民的仇恨和反抗。
狄更斯不仅描写了贵族地主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而且揭露了贵族对人民欺凌的种种罪行。他曾对一个美国奴隶主说过:“残忍和专权的凌辱是人性的两大病症。”在这部小说里,他似乎有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埃弗瑞蒙德侯爵是一个极端荒淫之徒。他为了抢到德伐日太太美丽的姐姐,不惜将她的丈夫折磨致死。而后将她的弟弟刺死,这位年轻的少妇不堪凌辱而死。马奈特医生目睹了这家人家破人亡的过程,愤然写信向朝廷大臣控诉,但被埃弗瑞蒙德发现。于是医生被关进了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出来时已是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架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诞失了理智和感情。这说明封建专制所施之于入的远非皮肉筋骨之苦。狄更斯从比较深的层次一心理和精神层次揭示了封建压迫对人性的残害。由此可见狄更斯关心人民疾苦,痛恨剥削压迫的人道主义思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是正义的,所以对于革命,狄更斯的态度是矛盾的。1848年2月,当他得知法国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并推翻了七月王朝时,写下了“法兰西的光荣万岁!共和国万岁!人民万岁!打倒王权!打倒波旁分子!打倒基佐!处死叛徒!让我们的血为自由、正义和人民的事业而流。”然而当革命风暴进一步发展时,他却保持沉默了。原因是他在日益扩大的革命斗争面前有些惊惶失措。同样,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也是这样,从《双城记》中的一系列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态度的转变。他所描写的1789年法国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斗争场面是可歌可泣的。他热情歌颂了一举摧毁顽固封建堡垒的伟大人民。
随着革命的一步步深入,特别是1792年,群众革命运动进入高潮,暴怒的人民群众进一步向贵族阶级讨还血债。后来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愈来愈猛烈的革命风暴吓坏的狄更斯,他对革命群众大规模镇压反革命的态度改变了。他把法国群众看作是“可怕的魔法所招引的”,把革命者描写成杀人成性的刽子手、吃人鬼,他们狂奔在一面红旗下,变为野人了。作者这样描述法国的情况:“首都成立了一个革命法庭,四五万个革命委员会分布于全国;嫌疑法摧毁了生命或自由的一切保障,把任何善良的好人交给任何恶劣的坏人,监狱胡乱吞吃了并未犯罪而申诉无门的人们。”“它使雄辩者沉默,使顽强者倒下,铲除美好和善良”。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