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章
舉天下之作,強者果。天下(第十號簡)多采(綵)物,先者有善,有始,無亂。有人焉有不善,亂出於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第八號簡)有剛。先有圓,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長。天道既載(裁?),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
“舉天下之作”的結果是強者爲王,作者對此竝没有加以否定。作者批判的是從“有善,有始,無亂”走向“不善”、“亂”的人之作爲。“先有中……焉有長”這一段看上去是抽象的原理,所以龐樸先生要把它放到前面第四簡後面去。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種具有道家思想傾向的指導現實政治的原則,就不覺得唐突了。這一政治原則顯然是突出和重視“中”、“小”“柔”“圓”“晦”“短”的一面,這種傾向也多見於馬王堆老子乙本巻前古逸書《十大經》等文獻中,在此不作詳細討論。
《韓非子》解老篇説,“凡理者,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後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於常所,是以不可道也。聖人觀其玄虚,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在解老篇中“道”與“理”是截然有分的。“方圓、短長、粗靡、堅脆”祇是物之“理”而已。《恒先》作者可能也有這樣的觀念,所以説“天道既載(裁?),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即“天道”中既包括了“一”即“恆”“常”的一面,又包括了通過“自復”、“復生”引導出的現象界存在物所需要遵循的“理”。
第四章
恆氣之生,因(第九號簡)之大作■。其@(从宀从日从火从攴从糸)尨(蒙?)不自若■。作■。甬(庸)有果與不果。兩者不廢。舉天下之爲也,無夜(舍)也,無與也,而能自爲也。(第十一號簡)舉天下之生,同也,其事無不復。天下之作也,無許(忤)極,無非其所。舉天下之作也,無不得其極而果述。甬(庸)或(第十二號簡)得之,甬(庸)或失之。舉天下之名,無有廢者,與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庸)又(有)求而不@(从呂从心,慮?予?)▼(第十三號簡)。
第九號簡“恆氣之生,因”原接“言名先”,令人不知所云。如果接第十一號簡的“之大作”就容易理解多了。就是説,因順“恆氣之生”,就能“大作”。這是一種無爲而治的思想。 “因”在道家、黄老思想家那裡是一個極重要的概念。多見於《管子》四篇、《韓非子》主道篇、揚權篇,及馬王堆老子乙本巻前古逸書等文獻中,如《管子》心術上篇説“無爲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把“因”看作“無爲之道”,就可以和下文“舉天下之爲也,無夜(舍)也,無與也,而能自爲也。”相呼應了。
“不自若”和“作”的後面都有墨丁,我們不能無視之。“@(从宀从日从火从攴从糸)尨(蒙?)”不知何意。《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五色雖朗,有時而渝。茂木豐草,有時而落。物有隆殺,不得自若。”《韓詩外傳》巻五中有“夫五色雖明,有時而渝。豐交之木,有時而落。物有成衰,不得自若。故三王之道,周則復始,窮則反本,非務變而已,將以止惡扶微,絀繆淪非,調和陰陽,順萬物之宜也。”這兩段中均有“不得自若”,與本篇“不自若”接近,所以“@(从宀从日从火从攴从糸)尨(蒙?)”有可能也是類似“隆殺”“成衰”的意思。《鶡冠子》泰鴻篇有“毋易天生,毋散天樸,自若則清,動之則濁。”正因爲“不自若”,所以會“動”,就本篇而言,正因爲“不自若”,所以會“作”。而正因爲有“作”,就會有“果與不果”。這裡的“甬(庸)”或許可以訓爲“乃”。
“舉天下之爲也,無夜(舍)也,無與也,而能自爲也。”接近馬王堆帛書《經法》道法篇“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从医从殳),无執@(从医从殳),无処也,无爲@(从医从殳),无私@(从医从殳)。”“凡事無小大,物自爲舍。逆順死生,物自爲名。名刑已定,物自爲正。”即統治者因循天下之形名,而不加干渉,無爲而治。“舉天下之生”要遵循的也是同樣的原理。
“無許(忤)極”,“許”从廖名春説,讀爲“忤”。“極”字原作“恆”,字形與本篇頻見的“恆”字不同,從李鋭説釋爲“極”。“極”在馬王堆老子乙本巻前古逸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如《經法》國次篇有“不盡天極,衰者復昌。”“過極失〔當〕,天將降央(殃)。”“故唯聖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可見“極”與“當”意近,既表示一種準則,又表示最佳的状態。
“舉天下之名,無有廢者”中的“無有廢者”可能指的是與“正名”相對的“倚名”。馬王堆帛書《經法》論篇中有“三名,一曰正名,一曰立(位)而偃(安),二曰倚名,法(廢)而乳(亂),三曰強主滅而无(無)名。三名察則事有應矣。”
根據以上的斷句、分章和編聯,可以看出,《恒先》是一篇結構和條裡都極爲清蜥的文章。它雖然以“道”(恒先)爲邏輯上的最高出發點,但着眼點不在於道之無名無形,而在於有名有形的世界。它的上半部重在基本的普遍的原理,下半部重在現實政治的具體操作。
這種思想結構具有典型的黄老思想特徴。它與馬王堆老子乙本巻前古逸書等黄老文獻之異同,還有待深入的研究,發表這篇粗湹脑記,祇是爲了抛磚引玉而已。
參考文獻
李 鋭 “《恆先》溼尅保╟onfucius2000、2004年4月17日。《簡帛研究》網、4月23日)
朱淵清 “‘域’的形上學意義”(confucius2000、2004年4月18日。《簡帛研究》網、4月18日)
廖名春 “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9日、confucius2000、4月22日。)
李學勤 “楚簡《恒先》首章釋義”(confucius2000、2004年4月19日。《簡帛研究》網、4月23日)
龐樸 “《恒先》試讀”(《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6日)
郭齊勇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8日)
呉根友 “上博楚簡《恒先》篇哲學思想探析”(《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8日)
顧史考 “上博竹簡〈恒先〉簡序調整一則”(《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8日)
王志平 “《恒先》管窺”(《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8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