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1)学毕业论文(2)

2013-11-04 01:06
导读:二 以下我们讨论几个问题,有些是题外话。 (一)关于“恒先” 李零先生认为“恒先”是表示“道”,意思是对的。不过简文明确以“恒”(简2“恒莫

 
以下我们讨论几个问题,有些是题外话。
    (一)关于“恒先”
李零先生认为“恒先”是表示“道”,意思是对的。不过简文明确以“恒”(简2“恒莫生气”)或“恒先”为本根,而“道”仅简9“天道既载”一见,此与《老子》、帛书《道原》等以“道”为本根有所不同。简文“静”、“虚”等概念近于《管子·心术上》中的“静”、“虚”;所论“音、言、事”,与《内业》中的“音、言、使”相同(参上文)。因此可以认为,竹书《恒先》应是稷下学者所作。
    《管子·心术上》:“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
    据此可知,“恒先无有,朴、静、虚”的意思是:恒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具有朴、静、虚的特点。朴是普遍意义的质素,[12] 静是不变,虚是无限。
“无有”,庞朴云:“啥也没有,万有皆无。”按“无有”不等于“啥也没有”。《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郭店楚简《老子》甲15:“有亡之相生也”,“相生”是指对立联系的事物相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有”是指为人所见,为人所了解的存在;“亡”是指尚未被人所见,尚未被人所了解的存在。“亡”或“无”不等于没有,而是指事物的隐蔽状态。“亡”,《说文》:“逃也,从入乚。”又:“乚,匿也。象  曲隐蔽形。”乚,“读若隐”。《文子·上德》:老子曰:“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因而恒先之“无有”,也是“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的意思。
    (二)关于“气”
“气”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本根的意义,[13]先秦诸子论气,大都语焉未详,惟《恒先》对气作有明确的界说,这对于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气”较早的例子见于《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诸子文献中的例子如《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庄子·至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可以看出,惟《管子》、《庄子》中的气论与《恒先》较接近。
《恒先》论气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气是从来就有的
“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空间初成即有“气”,有气然后有万有。
其二、 气是永恒的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气是自生自作,气与或都是永恒的。
其三、气是生成的重要环节
恒先作为终极之先,是“无有”,而气则居于“无有”与“有”之间。恒不直接生成天地,天地是由“气”生成的。“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在郭店简《太一生水》中,太一与天地之间也有一居间物,这就是“水”。“大一生水。水反柍(映)大一,是以成天。天反柍(映)大一,是以成地”。[14]很显然,《恒先》中的“气”与《太一生水》中的“水”都是天地生成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关于“作”
    《恒先》认为,“作”是永恒的“或”、永恒的“气”的根本精神。
“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详义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
    这里“或”、“有”、“生”、“音”、“言”、“名”、“事”环环相扣,如果省略中间环节,那么可以说,只有认识“或”,才能真正认识人类事业的根本精神;如果误解了“或”及其相关规定(或非或,无谓或),我们将不能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及其事业(事非事,无谓事)。
    “或作”(简1)而有气,有气而后生成天地;而作为人类文明的义利、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域中如果没有“作”,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作”的人类社会将没有事业,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可以认为,“作”既是“或”的基本精神,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
    “作”就是创造。
    “作”必须是“自作”。“举天〔下〕之事,自作为事,用以不可赓(更)也”。而“为”也必须是“自为”,才能算是真正的“为”。“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亦)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作、为都是自作、自为。而自作、自为的精神则源自气,因为气是“自生自作”,由气生成的天地万物(包括人文)也必然是“自作”。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将简文中的“许”释为“逆”,“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復。〔举〕天下之作也,无许极,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极而果遂”,“作”不能背离“极”的总的规定,得其“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作”。“自作”就是对于“作”的最重要的规定。
    什么是“自作”?“自作”的涵义可以参考“无夜(亦)也,无与也”而得出,我将简文“夜”读为“亦”——“亦步亦趋”之“亦”;“与”者,如也。“自作”不是跟在别人后面的作为,不是别人怎样作,我也如此这般的作。也就是说,“自作”是区别于模仿,区别于抄袭的。“自作”就是自我的作为,自主的作为。大凡是自我的作品,因其付出了自我的心血,付出了自我的劳动,也必然具有自我的品格,因而是不可替代的(用以不可更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对于“作”的精神,还可以参考《中庸》中的“诚”的思想。《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什么是天之道?《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凡天造地成之物,独一无二,故其物不可穷尽。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是天所生之物中的一员。正是因为天之“诚”为物不二,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大凡天生之物,都具有唯一性的品格。人如果依照自己禀承的天之“诚”,形成自己的思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其思想、其事业,必然具有“诚”的品格,必然与天之道“为物不二”相合。所谓“诚”的品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独创性。
《恒先》“自作”的精神与《中庸》“诚”的思想具有同等的价值,都是极为宝贵的。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第287页。以下凡引李零说同此。本文凡引竹书皆附竹简编号,不另具页码。
[3] 李锐先生引《文子‧自然》:“老子曰:朴,至大者无形状。”此即“大朴”。 李锐:《〈恒先〉浅释》,国际简帛网 2004/4/20。以下凡引李锐说同此。
[4] 庞朴先生释“往”为“运动”,是很准确的。庞  朴:《〈恒先〉试读》,国际简帛网2004/4/26。以下凡引庞朴说同此。
[5] 李学勤先生认为:简文“往”下脱去一重文号。“有始焉有往”下断句,另以“往者未有天地”起下一章。“往者”意思是过去,古书常见。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国际简帛网2004/4/23。以下凡引李学勤说同此。按李先生的意见于文义的理解是很好的,只是目前缺乏参照,其说有待于进一步证明。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6] “未有作行、出生”作一句读,参考了李锐先生的意见。
[7] “寂”下重文符整理者漏释,李锐先生将“寂”连同重文符读为“寂水”。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9] 《后汉书·马融传》:“踵介旅”,注:“踵犹寻也。”
[10] 裘锡圭先生将“无所位弧倍廖:“无所位〈低〉唬ā暗酮弧倍廖“抵牾”)。”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第1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 李锐先生指出:“‘极’,原释文以为从亘从止,但字形与一般‘亘’不同,疑当释为‘亟(极)’。”
[12] 《说文》:“朴,木素也。”段注:“素,质也。”
[13] 参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8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信芳按:《恒先》中的本根是一元的,只有“恒”是本根,而“或”、“气”则是次于“恒”的。
[14] 参拙稿:《〈太一生水〉与〈曾子天圆〉的宇宙论问题》,将由《中华文史论丛》近期刊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试论《恒先》的“自生”(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