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1)

2013-11-03 01:01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恒先》是一篇道家著作。本
    
摘要: 《恒先》是一篇道家著作。本文通过分析“恒先”所具有的质、静、虚特点以及“或作”之情境,认为“恒先”即“道”、“恒气”,三者乃是同一个概念。其次,从生成论的角度探讨了“恒气”由“欲”而“作”所形成的自然和人事两种路向,二者实质上是殊途而同“复”,“复归于朴”。最后,通过分析道家文献中所具有的像“一”“气”等哲学概念,道(“恒先”)与气的关系,以及道所具有的形上、形下之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恒先》实为道家著作。
关键词: 恒先   恒气  道  欲  作  复
 
《恒先》篇出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包含有恒、气、有、复、性、名、言等哲学概念。据李零教授认定,这是一篇首尾实具的道家著作。本文就是结合传世文献《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对其中的“恒气”作一探析,仅以此示教于方家。
一、“恒先”即“道”、“恒气”
《恒先》篇开头云:
恒先无有,质、静、虚。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①
就本体论而言,“恒先”即“道”。李零教授认为,“恒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作为永恒创造力的“道”。恒,乃常恒、永恒;先,乃初始之端。“恒先无有”即说,道虚无,但实有(“气”)。道以空虚不排斥万物为实质,道的空虚可视作“常无”,实有气视作“常有”,“恒先”有三个特点:
一是“质”。“质”即是“朴”。道家视“道”为“朴”,《老子》曰:“道常无名,朴”(32章),“敦乎其若朴”(15章)。“朴”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恒先”(“道”)。“朴”亦“无名”,称“无名之朴”(37章),就是纯朴未割、浑全未散的原点,亦可称为“小”(见《老子•32章》:“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然而,《文子•自然》篇又曰:“朴至大者无形状”。“朴”无形状,无物象,又无法表达,它不仅可“小”,也可“大”(见《老子•34章》:“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所以说,“质大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是“虚”。既然“恒先”(“道”)是原点质朴,又处于浑朴状态,故而,它是一种“虚”。亦可说,“恒先”(“道”)由于“无”,故而“虚”。道不仅是“无”,而且还是“虚”,无和虚是道的根本特点。但不能说,虚无就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而是“虚中有气”、“无中含有”。“虚”即“恒气”是表达道之虚的一种状态。道“以虚气不毁万物为实”,“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道又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王弼释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道之气充塞于宇宙中,恒定不变,虚而不虚,乃大虚矣。故说,“虚大虚”。
三是“静”。由于道“恒无欲”(1章),又“虚”,故“静”。《恒先》篇下文说:“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意思是说,没有天地,还没有运作,一切出生于虚静,恒气(或称“恒先”、“恒气”、“恒域”(或,恒焉))寂静如寞,昏暗不明,静同其初。“一”即“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与“道始于一”(《淮南子•天文训》)的“一”,是恒一、独先的。“静同”即“静虚”之意。《庄子•天地》“同乃虚”与《庄子•天下》“同焉则和”(见《老子•42章》:“冲气以为和”,“冲气”即“虚气”。)中的“同”就是“虚”。这与《老子》中的“虚极”之“静”和“归根”之“静”皆属极高的境域,乃大静也。
从以上分析可看,“恒先”(“道”)所具有的特征与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之《道原》篇的“恒无”相近,故李学勤、余明光、魏启鹏、李零等先生均释“恒无”为“恒先”。且看余先生等编的《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恒先之处,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②二者对于“恒先”的描述皆适合于道家对“道”的描摹,故而有充分的理由说,“恒先”即“道”。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竹书《周易》考释三则(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