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思想理论为散文流派的艺术理论建设提供了哲理依据。“艺术莫难于古文”,虽然出自清人方苞之口,其实汉唐以来许多古文家都是把古文创作当作艺术创作看待的,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以致形成了多种艺术传统。作为散文流派,自具特色的艺术理论,应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而每一流派的艺术理论,论及问题虽多、虽细,总会以一定的哲理为根据。所以一个流派一旦植根于某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理论,就会产生相应的散文艺术理论。这里仅就几个流派艺术风格论、创作法度论的特点,说明明清思想理论如何为散文流派的艺术理论提供哲理依据。
先说风格论。唐宋派反对秦汉派“以豪雄不可下之气,而为闲肆不可遏之文”[8],既谓“(文章)自有正法妙意,何必雄豪、亢硬也”(王慎中语),又说“但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9],“不争奇于字句间”(茅坤语),实是提倡朴淡、平易的艺术风格。其风格论正出自其“文章本色”论,而“本色”论的哲理依据恰是阳明心学中的“心”本体论和“良知”“发见流行”说。公安派讲“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把“真”作为散文创作的最高审美标准,要求写出真人、真言、真性情,与此相关,便有了唯求其“真”、不拘一格的文风论。在公安派最富有生气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所向往和引以自得的,实是一种以信笔直言、尽情披露、明白简易、快利洒脱为特征的自然、朴素的艺术风格。其风格论的哲理依据,最后可归结到阳明“性无定体”说、“本体明觉自然”说,但它的直接依据却是取自李贽“以自然之为美”的童心说。作为哲理依据,一定的思想理论对流派风格论的影响看似隐而不露,实如树木之根,对枝叶生长起有决定作用。比如桐城三祖,大抵方苞论文讲“义法”,提倡文风“清真古雅”;姚鼐虽然说“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10],认为“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11],但属意者仍是“温深而徐婉”、显得“平淡”的柔婉风格,两家的风格论,其哲理依据无疑取自宋学。刘大櫆论文主“神”尚“气”,实则强调文中有“我”,而以有“雄”、“逸”之美的文风为贵,显然与他在桐城古文家中“稍有思想”(刘师培语)即在思想上不为程朱理学所缚、欣然接受阳明心学有关。他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服膺王学,并不期然而然地以之为哲理依据,提出了略与方、姚之说有异的艺术风格论。
(四)
思想理论也会对流派散文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一组散文家能够称为一个散文流派,除有大家公认或基本一致的散文文学主张之外,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大体相近,也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明清思想在散文流派演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表现在对流派散文创作的直接影响上。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种影响,首先见于散文的思想内容。古人常说文以理为主,也有人说文以识见为主。散文无识,犹如人无灵魂。作者的识见或所持之理从何而来?他所服膺的思想理论自为其立论之本。当然,理在散文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陈其理或直道其见者,也有即人即物即事以明理者。论文体,前者似以论、议、说、辩等文体为多,但也见于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后者以叙事写人者居多,但也常见于说理文中。就明清散文流派创作而言,一定的思想理论进入散文思想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用散文表述某一流派信奉的思想观念,如独立派中陈白沙、王阳明分别讲自然、自得之说和良知之说的书信,即是。一是依据一定的思想理论提出独特见解,如唐宋派以王阳明“求以自得”说为理论依据,在文中提出散文要以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为最高审美境界,并由此提出鉴赏散文当以“神解”为上;公安派接受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性、天然具足的能动性和“活泼泼地”“发见流行”性的理念,在散文中提出性灵说的系列观点,即是。同一源头的思想理论进入众多成员散文的思想内容,对散文家聚合成派有重要的纽带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显示一个流派的创作特色。
其次见于散文的构思。散文的构思离不开立意和材料的剪裁。立意涉及主题的提炼,而主题提炼的结果,总会归结到理性层面,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一般来讲,一个作家接受某种思想理论,其为人处世就会自觉以这种思想理论为指导,不但会形成受这种理论支配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会以此为标准,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构思散文,提炼主题以立意的过程,就是用他已有的学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衡量、分析表现对象以探寻、把握其思想特质的过程。在这之中,作家会不由自主地用他受某种思想理论指导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或谓以他固有的认知方式来认识表现对象的特点,以确立题旨和找出文章层层深入的切入点(或自然行进的大体走向)。这里可以举两类散文为例。如作叙事写人的散文,台阁派的杨士奇构思其文,总以植根于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构思原则,构思的过程,实为以理学观念作人物品评的过程,选材立意,以至结构安排,无不打上他人物品评的烙印。像他写的赠序,或称颂对方,或规劝对方,无不体现以理学为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所作墓志铭、墓表一类散文,无不以人物品评为骨架结构其文,叙事必与议论相符,而议论(实为品评)必以理学要义为归。和杨士奇不同、陈白沙学尚自然、自得,他叙事写人构思立意,则以其心学要义为准。如其《处素记》特记其外兄为人无所用心事,即可见出他论人以自然、自得为贵的审美心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又如作山水文字,公安派的袁中郎既然受到王学左派后学狂放思想的深刻影响,极端重视为人之真,而以“自适”、“真乐”为人生最高境界,故其作山水记,总以写我性灵或谓以写我观览山水自适、自得的审美感受作为构思的原则。如其《解脱集》所收越行诸记,实以作者喜怒动静之性写山水喜怒动静之性,把一个“乍脱尘网”“快活无量”的袁中郎写得活灵活现。而桐城派的方苞学宗程、朱,作山水文学,其构思也受到程、朱因理一分殊理念而形成的以山水明理思维方式的影响,立意总离不开借山水说理的思维定势。如其《再至浮山记》、《游雁荡记》等,模山范水文字极少,更谈不上如柳宗元记山水那样“漱涤万物、穿笼百态而无所避之”。而是明言“兹山不可记”,唯记其观览山水领悟到的“理”,实际上把记游变成了说理,是以论为记。只是作论,仍是即物(山水)以明理罢了。
第三则见于散文的表现艺术。散文作品的表现艺术,往往显露出散文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而这两者主要是由他服膺的思想理论所决定的。明清散文家为文的艺术特点总带有所受思想理论影响的痕迹。如杨士奇服膺程朱理学,论文即求立言正大、文风优柔、深厚,主张作文合于矩矱,故行文以理得而辞顺为美,吐词专务平易,详言尽言,严守文章体制。同受理学影响的方苞,虽然说过“艺术莫难于古文”,但他讲“义法”,讲“清真古雅”,总以义理为主,强调表现艺术为明“理”所用。行文讲究取材单一、典型,用字精省、准确,对表现艺术有一种规范化的要求。前于方苞的唐宋派成员就不同,他们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认为文章之法无论如何学习古人、“卒归于自为其言”(王慎中语),主张散文“虽从笔底写成,却自胸中流出,如说家常话而作家庭书”(唐顺之语)。“文字又不是无本源,胸中尽有,不待安排”,当“依本直说”(归有光语),差不多是以不法之法作为散文的表现艺术。公安派中的袁中郎走得更远,主张以法受性灵、自出心裁作为表现艺术创新的原则。故其为文,表现手法极为灵活、自由,所作越中游记,文无定体,结构随意,即兴起结,表现出小品化的倾向。又出语信腕信口,间用庄语而以谑语居多,或信笔叨叨,或略言其事就戛然而止。至于夸张之大胆、惊人,比喻之奇特美妙,想像之出人意表,叙议之妙趣横生,实已超出表现技巧的范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