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1)学(2)
2014-02-22 02:38
导读:一是能增强主体的审美效果。这是因为接收潜在信息能增加主体的审美信息量。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残缺并不是美的,完整、健全才是美。一件事物如果能
一是能增强主体的审美效果。这是因为接收潜在信息能增加主体的审美信息量。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残缺并不是美的,完整、健全才是美。一件事物如果能够按照它的本质最完满地表现出来,那就是完整的,也就是健全的,而这就是美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完美”即指此。由于诗词创作的特点决定了诗词文本中既有直接信息,又存在有潜在信息,若我们在鉴赏过程中,遗漏了潜在信息,忽视了潜在信息,那主体接收到的审美信息就是不完整的,而且是残缺不全的。例如贾岛《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剑客》一诗的直接信息就是,我用十年的时间磨成了一把利剑,它的剑刃雪白如霜,却还没有试过它的锋芒,今天拿出来给您们看看,谁有不平的事,我去替他解决。而这首诗也很明显地存在着潜在信息,也就是诗人用十年磨一剑的比喻诗人十年的寒窗苦读,用“霜刃未曾试”比喻自己有出众的才华但还不为人所知,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想为人民大众办事,一显身手的愿望。显然,我们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直接信息外,还应注重对诗词潜在信息的接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为完整,更为充分的审美感受。
二是诗词中的潜在信息,是诗味,诗的魅力的体现,是美的极至所在。大自然中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而诗词中的无限风光,则在它深层的潜在信息之中,在它虚实结合创造的意象境界之中。诗歌容量的有限性与社会生活的广阔性,思想感情的丰富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全部描绘出来,诗歌也不可能把瞬息万变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艺术创作者的感情丰富多彩,艺术家们无法通过作品有限的体制完全地复制生活,同样也无法通过寥寥数语直接再现自己丰富的心灵,他们往往突破有限,追求无限,企图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姜夔《白石诗说》云:“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姜夔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其他诗论家所追求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实际上都是指的是诗词的深层意蕴,即潜在信息,他们认为这是“善之善者”,“天下之至言”,说明潜在信息是诗词美的极至所在,是早已被古代诗论家认识到了的。如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作出“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贾生列传》)的评价;白居易也认为“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运”(《文苑诗格》)……
中国大学排名
现代
美学,文学家对此则有更清楚的认识。朱光潜的处女作是《无言之美》,他在这篇文章中认为,“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可见他的“无言之美”,指的就是审美主体对作品潜在信息的审美感受,他认为,“
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小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还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新越真切。”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对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对诗词潜在信息的把握。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