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到本源近旁”(1)学毕业论文网(2)
2014-03-19 01:34
导读:卢梭说:“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在春天,田野上几乎是一片荒凉,没有长一些东西,树木也没
卢梭说:“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在春天,田野上几乎是一片荒凉,没有长一些东西,树木也没有阴影,草地不过是刚吐叶儿,然而我们的心却为这景色所感动。看到大自然重返大地,我们觉得自己的生命也为之复苏;我们周围都是一片愉快的情景;那欢乐的伴侣,同温柔的感情时时相随的甜蜜的眼泪,已经是涌到了我们的眼皮边上了”(《爱弥儿》卷一)③。大自然鲜活无比,生生不息,让诗人感动亦让诗人感慨低徊。物换星移,四季更替,万木的欣欣向荣,源泉的涓涓流淌,激起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礼赞,一如王羲之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大自然同时也激发了诗人对生命自身的无限沉思,这使我们想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的抒情长诗《返乡——致亲人》中那震撼人心的诗句:
还有你们,最亲爱的风;还有你们,温柔的春天,
又用舒缓的手使悲哀者重获快乐,
当他更新季节,这位造物主,
焕发又激动着垂暮之人的寂静心灵,
如他所爱,现在又有一种生命重新开始,
明媚鲜艳,一如往常,当代神灵到来,
而喜悦的勇气重又鼓翼展翅。
太阳和欢乐依然把你们照耀,
呵,最亲爱的人们!你们的目光似乎比往常更清亮。
是的!故乡风情如故!欣荣昌盛,
在这儿生活和相爱的一切,从未抛弃真诚。④
拒绝贪欲,春耕秋获,辛勤创造,使乡村生活处在一种官场绝对不可能有的真正的清明干净之中。与此同时,诗人叹惋自然的恒久和个体生命的暂短,这与后来《游斜川》中的“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所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其中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一己悲情的
哲学思考,别有一种博大深沉的情怀,由此更表明他对这种生活的认可和眷恋。诗人不为隐而隐,而是在深刻感知了个体生命的独立、尊贵之后,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渴望的生活当中。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去留”,指死生,“委心任去留”亦即下文说的“乘化”,嵇康说:“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琴赋》)一旦了悟生命有限,便倍觉自由之可贵。诗人要从心顺愿、形为心役,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这里,诗人既否定了世俗的幸福(富贵),又否定了宗教的彼岸世界(帝乡)。在营营求官,佛教、道教盛行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这里,“遑遑欲何之”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终极追问:我们行色匆匆,究竟要去哪里?又能去哪里?我们急切地想回到家园,却不知道家园在哪里。因为没有家园、找不到家园,所以我们无所适从,惶惑、惶恐,不可终日。而陶渊明经过执著不倦的探寻,却在一片纷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根,这便是田园,他要立即返归。返归是生活需要,更是深刻的精神需要: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良辰游赏、农忙耕耘、登高长啸、临水赋诗是诗人追寻的田园生活,独立,自由,清高,干净。充满明媚阳光、新鲜空气的乡村,是疲于奔劳、厌倦官场、烦于俗礼的人们由衷向往、全神栖息的绿草地。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最后两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陈寅恪先生认为“乃一篇主旨,亦即神释诗所谓‘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之意,二篇主旨可以互证”⑤。“乘化”,即随顺自然之变化;“归尽”,指死亡。《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诗人要让个体生命融入自然的运化中,生亦不喜,死亦不惧。对于了悟了生命奥义的诗人来说,去路已一片通明,剩下的只是如何好好地生活了。唐初王绩非常喜欢《归去来兮辞》:“歌去来之作,不觉情亲”(《答刺史杜之松书》),他的归隐就受到了陶渊明这个思想的深刻影响:“卿将度日,忽已经秋。菊花两岸,松声一邱。不能役心而守道,故将委运而乘流。”(《游北山赋》)陶渊明是超越的,又是脚踏实地的,他要在自己的探寻中,在播种、耕耘、收获的切实劳作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全文“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毛庆蕃《古文学余》卷二十六)⑥,文章的高古出尘,缘于陶渊明的切实行动,元人王恽说:“古今闻人,例善于辞,而克行之者鲜。践其所言,能始终而不易者,其惟渊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十二)别人是能说不能做,陶渊明是既说也做,而且是做到实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次以辞赋的形式,把隐居的意义作了深刻、全面、真实的阐释,并将其提升到了完全自觉、有理性的高度,从中展现了自己全部的思想和人格,让我们体验到了心灵之真的分量。梁启超先生说:“渊明这篇文,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照写出来,一毫掩饰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是‘真人’;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文艺’。”⑦郭预衡先生说:“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历数自己辞别官场后的归途之乐、安居之乐、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山林之乐、悟道之乐,出语真诚,绝无丝毫矫情。”⑧袁行霈、罗宗强先生说:“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⑨“如果进一步从世界观和生命意识的角度,结合其所处的特定社会时代予以观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似乎又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情趣、一种心理状态的抉择,而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他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⑩。其实这也正是《归去来兮辞》的独特价值之所在,因此受到后人由衷的赞美和喜爱。宋人王十朋说:“潇潇风尘太绝尘,寓形宇内任天真。弦歌只用八十日,便作田园归去人”(《观渊明画像》);王安石说:“彭泽陶潜归去来,素风千岁出尘埃”(《题致政孙学士归来亭》);李曾伯说:“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郑思肖说:“彭泽归来老岁华,东篱尽可了生涯。谁知秋意凋零后,最耐风霜有此花”(《陶渊明对菊图》);元人盍志学说:“一个小颗颗彭泽县儿,五斗米懒折腰肢。乐以琴诗,畅会寻思。万古流传,赋归去来辞”([双调]《蟾宫曲》)。他们都强调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非同寻常及其所作《归去来兮辞》的独特蕴涵。陶渊明是以自己的“舍”,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清朗广阔、可以安身立命的世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① 梁启超:《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3页。
②[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页,第24页。
③[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18页,第203页。
④[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页,第8页。荷尔德林的《返乡——致亲人》全诗共六章,108行,海德格尔对此有独特深刻的分析。
⑤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页。
⑥ 《陶渊明资料汇编》(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7页。
⑦梁启超:《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4页。
⑧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⑨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10见鄢化志《“归去来兮”辨》一文,载《文艺研究》2001年3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