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孔子的“生存叙事”与“生活儒学”的敞开(1)(2)

2014-04-03 01:02
导读:经由“五十而知天命”章所表述的“一生”以及经由“盍各言尔志”章所显豁的“一心”,其实最浓缩地勾勒了孔子意味深长的“生存叙事”。在这一“生

    经由“五十而知天命”章所表述的“一生”以及经由“盍各言尔志”章所显豁的“一心”,其实最浓缩地勾勒了孔子意味深长的“生存叙事”。在这一“生存叙事”中,无疑不可忽视“我”与“他”的群己之辨。表面看,孔子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叙述了自己的“一生”、从“他”的角度展开了自己的“一心”;实质上,“一生”离不开“一心”的信念导航,“一心”离不开“一生”的时光陶冶,孔子的“一生”与“一心”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这个问题就是“生活儒学”。在孔子的“生活儒学”看来,不仅要培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修己工夫,而且要落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交往理智,从而,儒者的主体性与儒家伦理实践的主体间性使得“生活儒学”朝着自我、他人、人群、社会丰盈地、持久地开放。换句话说,即使历史上从来不曾存在过儒学意识形态化运动,儒者也将不断地、长久地被孔子的“生存叙事”所吸引,继而在“生活儒学”中敞开自身对于幸福和道义的向往与追求。

    在历史上,古文经学将孔子打扮成历史学家,今文经学将孔子打扮成政治家,理学将孔子打扮成哲学家。这样的打扮未尝没有其特定的时代意义,但是,从人之为人的精神立场看,正如以往许多默默无闻的儒家伦理实践者(其中也包括被汉化了的少数民族3)所做的那样,我们今天更应重视的也是——孔子以切己的“生存叙事”展示了“生活儒学”最平实的光芒。这里要特别提醒人们的是:道德领域中“最平实”的光芒却是在“艰难困苦”中绽开的,而且,一旦“玉汝而成”,越是平实的也就越隽永。所谓“艰难困苦”,从孔子多次感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论语·卫灵公》)可窥一斑,尽管他同样深信“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所谓“玉汝而成”,最好的例子自然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此杜维明有着精辟的解释:“孔子承认自己七十岁时即能根据自己的心愿去行动,而且每一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要求。这并不就是意味着孔子已成为一个‘礼’的专家,相反这却是意味着他能跨越那表面上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是什么’和‘应是什么’之间的沟壑。他热衷并通晓自我修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他能以一个艺术家的老练来进行这种修养。”4P13

    尽管如今“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5,然而,孔子的“生存叙事”毕竟曾经既在第一线的意义上、也在第一流的意义上造就了儒家的“生活儒学”的力度和深度。要是说“理解甚至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6P372,那么,当我们今天用生活的眼睛看儒学、用儒学的眼睛看生活时,经由孔子的“生存叙事”所开启的“生活儒学”就显然不能远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不可能从中国人的“生存叙事”中消逸。

    “一心”尾随着“一生”,“一生”守望着“一心”,孔子的“生存叙事”从来不是图书馆里的工具书,儒家的“生活儒学”更不是博物馆中的木乃伊。还记得胡适那首“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的新诗《希望》吗?1P82这也正是我们对于在现代中国敞开“生活儒学”的期盼。就像孔子的“生存叙事”一样,它看起来有点“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事实上每一个热爱人群、尊重道义的生命个体都会“不知老之将至”。

参考文献:

    煟焙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煟不瓶〗埽骸抖亚儒家诠释学的一种类型——伊藤仁斋对《论语》的解释》,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煟吵孪毅:《儒家乎?儒教乎?——苗疆“堂祭三献礼”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煟炊盼明著、胡军,于民雄译:《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煟嫡畔榱:《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求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煟顿ご锬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周易》中的古诗与我国诗歌传统初探(1)学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