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屈原被疏原因探幽(1)学毕业论文网

2014-04-01 04:28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屈原被疏原因探幽(1)学毕业论文网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内容提要】屈原之所以被楚怀王所疏,是由于他“属贞

【内容提要】
屈原之所以被楚怀王所疏,是由于他“属贞臣而日娭”的改革思想与楚王的权力意志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矛盾。上官大夫的谗言是对这一矛盾的利用。怀王十五年,由于燕王哙让国于子之而引起的国内战争、齐国破燕、王哙被杀事件,则是上官的谗言得逞的历史背景。楚国谗人加给屈原的“伪名”是“不忠”。

【关键词】 屈原 楚王 被疏 原因

屈原失去楚怀王信任的原因,《史记·屈原列传》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这是历代奸佞小人利用人君好名自高的人格弱点以谮毁忠良的贯伎,对此,蒋骥早有揭示:“盖怀王为人,矜名好胜。而谗人之言,有以深中其忌。故其于原,口不言而忿日深。其所矜示者,亦因疑原之自伐,而与之相竞耳。宋真宗夜召杨亿入禁中,以文稿示之曰:‘此皆朕所为,非臣下代作也。’亿皇恐再拜而出,知必有谮之者,事与此同。” ① 然而,从上官进谗所导致的后果看,远非杨亿被谗可比。对此,金开诚先生作了如下的推论:“假如怀王仅仅因为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个人,那么他是完全可以另外找一个人来‘造为宪令’的,然而却不见有这样的事。” ② 只因金著旨在论证屈原与以上官为代表的旧贵族之间矛盾斗争的性质,故于怀王疏远屈原的原因仍以不了了之。汤炳正先生在引证了《战国策·秦策一》中有关商鞅被谗而死的记载后说:“因为‘伐功’的后果,乃涉及君位安危的大事,怎会不触及怀王的痛处,不引起怀王的警惕呢?因为或谗商鞅之语跟上官谗屈原之语,虽有隐显之异,而本质是一致的。” ③ 汤氏所论似乎是触到了要害,但是,以商鞅之被谗来类比屈原之被疏,缺乏屈原危及君位的自身证据,故汤说缺乏逻辑说服力。褚斌杰先生就指出了汤说的不足:“商鞅变法,在秦行之八年,孝公临终有‘欲传商君’之意。幼主惠王继立,秦人用‘大臣太重国危’进行挑拨,是会引起惠王的严重威胁之感,而下毒手的。而屈原与楚王共图国事,变法方行,其这方面的情势,似无此严重。” ④ 可见,对于上官的谗言何以得逞、屈原何以被疏的问题,迄今并未得到解决。

一 “属贞臣而日娭”撄楚王之逆鳞

尽管由于资料的缺乏,屈原当年“造为宪令”、变法革新的具体情况已很难知晓,因此而被金开诚称之为“黑箱”⑤ 。但是,细味《惜往日》开头一节,仍可找到窥视这个“黑箱”的一面窗口,透过这面窗口,使我们发现屈原之所以被疏,乃是由于他的改革思想与楚怀王的权力意志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矛盾。诗一开首就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这分明是对曾经进行了变法革新的政治活动的追忆。赵逵夫先生据此认为:“屈原的变法不但曾部分地付之实施,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⑥是可信的。“国富强而法立”表明法制的确已经建立起来了,“属贞臣而日娭”则是法制建立起来之后的一种政治局面。应当说,这种政治局面的形成,正是当初立法之时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如果当初没有这样的政治追求,这种“属贞臣而日娭”的政治局面岂能无缘无故地形成?因此,“属贞臣而日娭”的政治局面,既是“法立”之后的一种事实存在,同时又体现着当初立法——“造为宪令”之时的一种政治指导思想。王逸在“属贞臣而日娭”句下注曰:“委政忠良,而游息也。” ⑦ 洪兴祖《补注》曰:“属音烛,付也。 娭音嬉,戏也。” ⑧ 朱熹注曰:“日娭,所谓逸于得人也。” ⑨ 这实际上表达着屈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思想:“君无为而臣有为。”这是战国时代的法家人物通常都有的政治思想。例如《管子·任法》就讲:“……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钟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 ⑩ 这不分明就是“属贞臣而日娭”的具体解说吗?韩非子也说:“君臣不同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又说:“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 11 法家人物何以要持此“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治思想呢?我们知道,法家思想是当时激烈变革着的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映。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社会进入战国之后,在政治结构方面就由西周以来的“宗族贵族君主制”过渡到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产生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乃是各个诸侯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要自存和发展,就必须变法革新,在经济上集中财力、论功行赏,以激励耕战、富国强兵;而要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又必须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才能保证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的成功。这样,君主集权就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历史学家田昌五、臧知非说:“要在‘力征争权、胜者为右’的时代求生存、图发展,只有进行改革,打击宗室贵族权力,使贤任能,发展官僚制度,加强君主集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向外扩张,这是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12 法家主张变法改革、主张君主集权,正是对这一“共同课题”的解决。但是,随着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又必然会带来君主的独断意志超越一切(包括法律)而任意妄行、反过来危害自身的弊端。法家人物相当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他们在主张“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13 的同时,又提出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14 的主张,反对国君弃法“任私”。反对“任私”,就是反对君主的权力意志超越法律、破坏法律。因为,法虽然是君主所立,但是它是君主理性化、规范化了的权力意志(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君主作为一个感性个体,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化的,他常常为各种“私情”所左右而破坏公法。这就是法家人物在提倡君主集权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设法制约君权的根本原因。然而,法家还清楚地看到,现实中很难找到能够让他们满意的“任法”而“去私”的君主。为此,法家把老子的“圣人无为”改造为“君无为而臣有为”,让“忠臣”、“法士”成为君主意志的执行者,成为实际政治的操作者。企图通过君主“守道”、贤能执事,君主监督、“法士”行法,明君与贤臣各行其道,又相互配合的方式,既保证法的推行,又弱化君主的专制意志的消极作用。屈原的“属贞臣而日娭”正是这一思路在其改革实践中的落实。

屈原具有“属贞臣而日娭”的法家思想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其“美政”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屈原的“美政”思想集中表达在《离骚》里向重华的陈词中。蔡靖泉先生说:“屈原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形势和展望社会前景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当时各派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以民为本、以德为政、以法为用的‘美政’主张。” 15 这一概括正确地揭示出“美政”思想的构成实乃儒、法兼综。屈原何以要兼综儒法以构成其“美政”理想呢?且看“陈词”的首节内容:“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显然,这是对三代以来的治乱兴亡的历史规律的探索,它表明了屈原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政治观:纵欲亡(身)国论。屈原所列举的“纵欲而不忍”者,都是身居王位、至少是掌握着重大权力而有条件“纵欲”者,因此,他们的“欲”,不是平常的人欲,而是权力意志。所以,屈原的纵欲亡(身)国论,实质上表达了不受约束的权力意志必然会埋葬自身(朕即国家)的理论认识。正是此种认识,成了他建构“美政”的思想基础:既然纵欲必然亡国;那么,对于一切有国者(“用此下土”者)的“欲”(权力意志)都必须予以约束。这种约束可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即要求有国者必须“用义”、“服善”,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对“欲”进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是“明法度之嫌疑”、“循绳墨而不颇”,对有国者的“欲”予以强制性的法律约束。这就是屈原的“美政”之所以要兼综儒、法的认识论原因。“属贞臣而日娭”就是在法律制度方面约束君主的权力意志的一个政治设计,是从属于“美政”思想的。

既然“属贞臣而日娭”旨在制约楚王超越法律的权力意志;那么,楚王是否有可能接受此种制约?《贾子春秋》说:“楚王心矜好高人,欲有霸王之号,铸金以象诸侯王,令大国之王编而先马,魏王御,宋王骖乘,周、召毕陈,滕、薛、卫、中山君皆象使随而趋。诸侯闻之怒。” 16 楚王的“霸王”之“欲”及其可笑作为,不正是其权力意志极度膨胀的表现吗?楚王的权力意志明显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而欺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使楚绝交于齐。对此明显的欺诈,楚王竟然智昏到设宴庆贺,而听不进去任何谋臣的理性分析:“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之得地也。” 17 楚王为什么会再三上当?根本原因就是其非理性的权力意志无人能制约。他所能听进去的,只有顺意承旨的谄谗之言。这种非理性的权力意志,有时甚至走向非人性的残忍。郑袖谗魏美人,楚王竟不问是非,怒而劓美人之鼻 18 。可见,在楚王那里,哪有什么理与法!楚王的意志是超法律、不可制约的。而屈原的“属贞臣而日娭”却企图制约楚王的权力意志,岂不等于要捋虎须、撄龙鳞吗?尽管“属贞臣而日娭”的本意是想让楚王在纵情声色的日常享受中弱化其权力意志在政治上可能造成的危害,但是,在“属贞臣”的形式下过多地行施政治权力的事实,不是会很容易地被谗人指责为架空王权,从而暴露出制约王权与王权的不可制约性之间的真实矛盾吗?

二 燕王哙失国身死给了谗人可乘之机

“属贞臣而日娭”虽与楚王的权力意志存在着实质性矛盾,但是,它是法家公开的政治主张,而不是阴谋;同时,举贤授能是战国时的普遍风气,“属贞臣”并不新奇;尤其是,它是与楚王约好的改革“成言”:“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因此,想在这方面作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然而,上官等人的谗言其所以能够奏效,又确实离不开对这一矛盾的利用;离开了对这一矛盾的利用,我们很难再找出任何能使上官的谗言奏效的根本原因。由此说明,上官的谗言必然是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之下发生了作用的。所以,要真正了解屈原何以被疏,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屈原被疏的具体情境。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屈原究竟在何时被疏。蒋骥对此曾作了一番系统考查,他说:“洪庆善《补注》引《新序》云:秦欲吞灭诸侯,屈原为楚东使齐以结强党,秦患之,使张仪之楚,赂贵臣上官靳尚之属,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原放于外,乃作《离骚》,当怀王之十六年。张仪相楚,《集注》遂谓屈原放在十六年。余按结齐本屈子谋,屈子不去,仪必不敢行其诈。……然则仪之行赂谮原,岂俟十六年至楚之时?而原之得罪,亦岂必在十六年哉!本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云云,其非同时,可知矣。” 19 姜亮夫先生承其说而曰:“仪之行赂谗原决不在怀王十六年仪来相楚之时,当先以赂谗去原,更因而来相,遂以绝齐,皆仪一人预定之谋,于事为顺遂矣。则原之被谗,当在十四五年之间也。” 20 各家推断屈原被疏在怀王十六年之前是对的。但是,对其上限,均未提出准确时间和可靠理由。尤其是姜氏谓楚之绝齐“皆仪一人预定之谋”,更是臆断。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是各家皆忽视了怀王十五年齐国攻破燕国在列国中引起的震动。这一震动,恰是屈原被疏的历史背景。于鬯先生作《战国策年表》 21 ,为我们提供了怀王十五年(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破燕在楚、赵、魏三国间所引起的反响。现按原表所列事项照录如下:公元前314年、楚怀王十五年: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 下一篇: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1)学毕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