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比较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学毕业论文(3)

2014-05-31 01:12
导读:四、比较是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 文学创作是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学欣赏中有创造。文学创作中更要创造。综观古今文学创作的,我们会发现作家经常使用

  四、比较是创作的重要技法之一

  文学创作是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学欣赏中有创造。文学创作中更要创造。综观古今文学创作的,我们会发现作家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创作自己的作品,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脍炙的是国风。国风。是周代的乐官采集的民间歌谣。歌谣产生的地区包括现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汉流域这一广大地区,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劳动人民兴之所至,随意唱出来的。《诗经》中作品的创作方法。后人把它归纳为三种,赋、比、兴。赋,郑玄《周礼·大师》条注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刘熙《释名》说,“敷布其义谓之赋。”刘勰、钟嵘、朱熹都认为是“直书其事,体物写志”。比,郑玄说,“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有比喻也有对比。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孑L安国说,“兴,引譬连类。”朱熹《诗经传》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引起,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从这些解释可知,除赋之外。比和兴用的都是比较的方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到成双成对呜叫着的雎鸠,联想到美貌的姑娘,这是兴。
  又把姑娘和成对的雎鸠比,是年轻的哥儿的“好一对儿”。“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这是比。把统治者比作贪婪的大耗子,百姓长年侍奉着它,它却不把百姓放在心上。一部《诗经》特别是国风和雅,主要使用的是比兴的手法。无论表达爱情或抒发愤懑,无不鲜明、强烈,具有感人的力量。这说明比较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即使是古代那些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懂得使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赋,表面看起来不用比。实际上也离不开比。不过是以头脑中储存的形象和现实的具体事物比。古诗中有一首《击壤》歌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帝王世纪》说,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这首诗是直陈其事,没有用一个比喻。是赋的写法。细细品味这首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实际也在用比较。老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什么就那么游哉悠哉地感到适意呢,这说明那时已有你争我夺。纷纷攘攘的生活现象。这种悠游岁月的生活只有和争夺纷攘的生活比较起来,才显得适意。再如我国东晋著名的山水诗人陶渊明的名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创造出了一个闲适而优雅的美的境界,要想理解这句诗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联系当时黑暗的官场,只有联系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才能更好解陶渊明辞官归隐、与山水田园为伍的情怀。以上诗歌,欣赏者如果不用比较,就无法理解诗意,这就是诗歌中表面现象的事物和头脑中已有事物相比较的结果。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说,“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喻于声。或于貌,都是有形的事物相互之间的比较。拟于心,就是眼前的事物和头脑中已有的形象相比较了。
  事实上,直陈其事的描述,如果没有头脑中已有的形象作比较,人们就很难理解。更不要说获得美的感受了。我们今天读作品,有许多比较难于理解。不全是文学上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古人距离现在已远,那时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貌,我们很不了解,无从想象和比拟,自然就格格不入,索然寡味了。
  赋、比、兴,直到现在,一直是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小说的创作中,比较的运用,不但经常,而且效果显著。关于这一点只要举出鲁迅的《祝福》就可以说明。这篇小说的开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富人家年终祝福的情景,而偏偏在这时穷苦人祥林嫂被冻死在雪地里。通过这两者对比,深刻地说明封建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说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道理。此外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也是采用了对比的形式。第一次肖像描写,是初到鲁镇时,虽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时的她,尽管有死了丈夫的难言的苦痛。但她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依然具有青春活力。第二次肖像描写。是再到鲁镇时,虽然照例“脸色青黄”。但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神色”,顺着眼看。“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以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当祥林嫂第二个丈夫被疾病夺走了生命,儿子又被狼叼走之后的肖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次肖像描写是在祥林嫂被榨干了劳动力之后,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出了家门,她成了完全的乞丐了。这时的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到现在“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不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似的”,要不是“眼珠间或一转”,很难说“是一个活物”。文章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三次描写,使读者清楚地看到,她的外貌一次比一次衰老,精神一次比一次麻木。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神权、族权、夫权,一步步把她逼向绝境的过程。

上一篇: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学毕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