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李长之“感情的型"文学批评观的当代解读(3)

2014-07-24 01:48
导读:“可是屈原是不行的,它的理想既以个人为起点,所以对于个人的过失到了不能原谅,不能忍耐的地步。最后,他实在无从妥协了,于是出之一死。”屈原

  “可是屈原是不行的,它的理想既以个人为起点,所以对于个人的过失到了不能原谅,不能忍耐的地步。最后,他实在无从妥协了,于是出之一死。”屈原的个性特征使他只能选择自杀,“但他并不是弱者,也不是由于对世界淡然。反之,他乃是一个强者,他未被世界上的任何邪思所征服,他没有妥协半点,最后,为了他自己的精神的完整,……才甘心葬身鱼腹。”然而,牺牲生命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是不被人所理解。犹如鲁迅《》中的革命烈士夏瑜,他为着中国人未来的幸福牺牲了,他的血却被中国人蘸着馒头做药吃了。同样是不被人理解,追求尽可能的让人理解,即“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却清冷高傲,遗世独立。孔子和屈原都有理想,但孔子不仅有理想,而且能找到到达理想的途径。屈原有理想,却不知道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所以,李长之认为“孔子和屈原是中国精神史上最伟大的纪念像,是中国人伦之极峰。孔子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屈原代表我们民族的心灵!我们民族是幸福的。”这正是李长之对其“感情的型”理论的最好注解,他在批评实践中身体力行的运用“感情的型”的批评理念。他在理论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理论与实践建树,走了一条用心灵感悟的路子,同时又用“理智的硬性”对情感加以清醒的认识和辨别,这是李长之所独有的可贵特质。

  李长之对中国现代批评思想的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强调的批评方法和为建立批评范式所做出的努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难能可贵的。如果说王国维建立境界说的参照系是中国古典诗词,那么李长之的理论参照系则是整个世界文学史,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是指人的生命感悟之高度,而李长之则将此种情思普遍化,并将之抽象为憧憬与失望两种元形态,不仅使之更具概括力,也使这一理念更加明晰,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李长之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并未仅仅停留在本体论与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新的视野,也体现在价值论上所追求的宏大高度。李长之在批评实践中强烈的价值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就对文本的解读来说,他以作家的情感、精神因素作为桥梁和中介,既发掘作家创作的外部因素,又能深入作品的内部世界,探寻作品的价值意蕴;从批评家的价值取向来说,他遵循着“——文艺——教化”的宏阔思路,希望文学批评能够起到教化人心、振奋民气的作用,用他的话来说,“文艺创作原不只暴露黑暗,而且更重要的,乃是创造光明!”抱怨旧天地不是文艺的旨归,文艺应书写梦想,并为人类呈示新天新地,才是根本追求。杨守森认为文学批评有四重境界,“第一层是复述归纳,第二层是体悟阐释,第三层是分析评判,第四层是提升创造。与此相对应产生了文艺批评的四重境界,分别是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要达致第四重境界,除须具备广博专业理论与深邃细腻文学眼光的同时,还应具备对元理论的反思能力和超文学的批评视野。应该说李长之是到达了第四种批评境界的。在李长之的传记文学批评中,始终渗透着强烈的社会道义感、文化使命感、启蒙责任感。李长之之所以把“感情的型”的理论演绎到传记批评实践中,其用意之一即在“立人”,也就是在古典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实现本土人格模式的现代转型,改造传统人格模式,挖掘传统人格中有利于人格现代化的基因,重建新的民族文化——结构,塑造完美、充实、健朗的现代人文品格,以实现新时代文艺复兴的梦想。

  “感情的型”有两极终端的形式——“失望与憧憬”,这是李长之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价值的估量与期待,它既是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又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形而上的关怀与永恒情思。这一文化命题,在学界热烈讨论“现代性后果”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价值启示。人类现代性的张扬,导致了人类情感的失落,城市与资本的让人丢失了寻找意义的机会与空间,意义的缺失,复制、拼贴与解构,古典的遗弃,信仰的迷失,让人们无奈和失望,然而情感并不是单一的,它总是内含着失望与憧憬的两元,因此世界就不会成为死寂虚无的荒漠。她是有着意义与价值内核的有机建构,是由失望和憧憬二者之间的张力而建构的动态磁场,人的终极关怀正生长在从虚无走向圆满的路途上,这一路途也正是人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人类正是在失望与憧憬之间,经历多元的色彩和发展的形态,才演绎出人生百味与世界的精彩。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李长之的立场异常坚定,那就是,人类应当审慎的正视光明。李长之深刻论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纯文艺抓到的即是永恒,于是超时代,于是无变动不居可言,要它探索的只是人类对自己,对环境,对自然,对文化,对最后之物,对神之最后的关涉。

  “人们不能因为时代而放弃对永恒的追求。”穿越,我们缅怀李长之的身影;回首人类探索的路途,我们应当记住李长之的名字。

上一篇:李健吾: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