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析胡先辅文学批评散论学毕业论文(2)

2014-07-24 01:48
导读:但到了1922年《评尝试集)》发表时,胡先辅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胡先辅花了20天的时间写出这篇两万多字的长文。他结合中外史实和理论,批驳胡适

  但到了1922年《评<尝试集)》发表时,胡先辅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胡先辅花了20天的时间写出这篇两万多字的长文。他结合中外史实和理论,批驳胡适新诗创作和文学革命理论的不当,最后得出《尝试集》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将扰乱思想的结论。胡先骗在文章的《绪言》中即将《尝试集》中的诗作分门别类:“以172页之小册,自序、他序、目录已占去44页,旧式之诗词复占去50页,所余之78页之《尝试集》中,似诗非诗似词非词之新体诗复须除去44首。至胡君自序中所承认为真正之白话诗者,仅有14篇,而其中《老洛伯》、《关不住了》、《希望》三诗尚为之作。”他认为剩下的11首新诗,“无论以古今中外何种眼光观之,其形式精神,皆无可取”。由此可见,胡先骑是完全否定了《尝试集》,他还用语尖刻地说“胡君竞以此等著作,以推倒李杜苏黄,以打倒黄鹤楼、踢翻鹦鹉洲乎?”《评(尝试集>》的这种“严厉”和“苛刻”与《中国文学改良论》时的温和已相去甚远。

  这种态度的转变并非由于个人的恩怨。早在1916年,胡适应陈独秀邀请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就曾以胡先辅在《留生季报》上发表的词作《齐天乐·听临室弹曼陀铃》为例进行批评,说胡先辅的词里是“一大堆陈词套语”:
  “今试举吾友胡先辅先生一词以证之:‘萤萤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零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么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甸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词套语。‘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么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萤萤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尽管受到胡适的点名批评,胡先辅却并未还击,即使在3年以后,着手写作《中国文学改良论上)》时,其态度也是温和的:“在陈(独秀)胡(适)所言,固不无精到可采之处,然过于偏激,遂不免因噎废食之讥。……(某)素怀改良文学之志,且与胡适之君之意见多所符合,独不敢为鲁莽灭裂之举,而以白话推倒文言耳。今试平心静气,以论文学之改良”。为什么写作《评<尝试集)》时的胡先骗不能保持原先的那种“平心静气”呢?

大学排名


  此中原因,据崔新梅在其中的分析,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此一时期,胡先辅周围有很多创作旧体诗的诗人,他们时常一起切磋学习,胡深受影响。其二,学风的影响——“五四”前后,与北方“新而较空”的学风相对,南方的学风则“旧而较实”。《学衡》能公然在南京树旗,与北方的新文学分庭抗礼,正是流风所及,反过来它又推动了这种学风的形成和流传。《学衡》创刊,同盟形成,胡先骗的文学观念有个趋同的过程。其三,胡适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当胡先骄、梅光迪等就新诗问题有过当面争论,这对胡先辅写作《评<尝试集)》可能产生过影响。
  笔者以为,导致胡先骗态度转变的另一原因,还可能因为新运动倡导者对林琴南等老一辈文人的态度。当时,林琴南对新文化运动不满,出手作文争论,但是由于他不懂西文,未能抓住对方的要害,再加E对手文笔辛辣、态度偏激,结果十分狼狈地败下阵来。林纾是胡先辅在京师大学堂的老师,陈独秀、胡适等对待林纾的态度,显然令胡先骗耿耿于怀。这应是胡先辅与胡适进行笔战中态度逐渐激烈的原因之一。即使在建国后的思想改造运动中,谈到这桩已经过去多年的往事,胡先辅仍然是这样说:“胡适诸人欺侮林琴南等老先生不懂英文,我却引经据典,以西文的矛来陷胡适的西文的盾。在当时我是自呜得意的。”
  这一点在接上来胡先骢所作的《论批评家之责任》一文中多有印证。在这篇文章中,胡先骗提出“批评之”、“博学”、“以中正之态度为平情之议论”、“具之眼光”、“取上达之宗旨”、“勿谩骂”等六条批评家的责任。在这六条之中,就有“批评之道德”、“以中正之态度为平情之议论”、“勿谩骂”三条涉及到批评家的态度,批评当时之“批评家”,“利用青年厌故喜新、畏难趋易、好奇立异、道听途说之弱点,对老辈旧籍,妄加抨击。对于稍持异议者,诋毁谩骂,无所不至。”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认为,“即彼所论或有未当,亦无庸非笑之谩骂之不遗余力也。故如林琴南者,海内称其文名已数十年。其翻译之说部,胡君适之亦称为可为中学古文之范本矣。庸有文理不通之人能享文名如是之盛者乎?即偶有一二处有违文法,安知非笔误乎?安知非疏于检点乎?乃谩称之为不通,不已甚乎?”

  总之,从这一年开始,胡先辅在自然科学领域之外扮演的是一个信念坚定、立场顽固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学衡》派的骨干人物,胡适派文化激进主义最有力的批判者。他拒绝写白话文,坚持写旧体诗词。他坚持自己的文化主见,决不随波逐流。
  胡先辅表明这一身份是在新文化运动已经取得绝对优势性胜利的1922-1923年间。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浩大声势仅从胡先骗《评(尝试集)》一文的发表过程中即可看出。《学衡》的创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现实的起因,则正是由于胡先辅《评(尝试集)》的发表遇到了困难。吴宓曾回忆说,《学衡》杂志的发起,一半原因是胡先骗《评(尝试集)》写好后,投遍南北各大报纸和文学杂志,竟没有一家愿意刊登,或者没有一家敢刊登。这样,才促成了《学衡》的诞生。
  耐人寻味的是,胡先辅《评(尝试集)》发表后,胡适却没有回应。胡先辅曾说:“此文出后《新青年》、《新潮》两刊物中迄无人作一文以批评之,仅罗家伦曾作一讥讽口吻之短评而已”。当时,撰文予以回应的除罗家伦外,还有周作人。周作人曾应沈雁冰等人之邀,撰《(评尝试集)匡谬》(载《晨报副刊》,署名式芬,1922年2月4日)一文,以杂文笔法,通过指出胡先辅文中的数处失误,予以回应、批驳。但这种以杂文笔法的反驳,较之《评(尝试集)》中富于学术深度的论证毕竟显得缺乏力度和分量。
  1922年《评(尝试集)》的发表,标志着胡先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力量骨干的自觉的身份选择。此后数年,胡先辅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到文学论战中,即使在1923年秋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后,仍继续在《学衡》上撰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上一篇:试析李长之“感情的型"文学批评观的当代解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