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土立场学毕业(3)
2014-09-05 01:40
导读:二、文化冲突与转型自救的悲剧写真 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这才有了本土文化退守的应对策略。从另一角度讲,这种冲击也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文
二、文化冲突与转型自救的悲剧写真
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这才有了本土文化退守的应对策略。从另一角度讲,这种冲击也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土情结其实是相当理想化了,现实语境中的文化冲突远不是简单的退守便能解决的。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为了应对西文文化的侵渗,也是基于对历史的真切的生命体验,不少历史小说都选择了与当代转型期有着相似文化心理结构的明清代际裂变为表现对象。因为这段文化冲突异常激烈的历史,与当前现实脉息相通,相当合适地成为作家们表达现实思考的历史时空。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在异族文化或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被迫转型,正与当下“全球化”激发起来的民族身份认同具有深刻的应和关系。
明清叙事的代际裂变有两个代表性的时段:一是明清鼎革,二是近代转型。《白门柳》、《倾城倾国》、《少年天子》等表现的是前者,《曾国藩》、《旷代逸才》、《张之洞》等则反映的是后者。实际上,从异族文化入侵的角度来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清兵入关,雉发令一下,酷烈的民族矛盾造成的扬州十日,嘉定、江阴屠城的血泪阴影与近代史上枪炮下的民族屈辱如出一辙。刘斯奋的《白门柳》写明清鼎革,其超出同类题材的地方在于通过对现实文化转型期中的现代民主自由话题的关注,使旧有的《桃花扇》主题有了崭新的开拓。在《白门柳》铺写的历史文化长卷中,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
心路历程被格外凸现出来。小说特意择选的这些明末士人,他们把传统的忠君死义当作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对人生的眷恋和对尘俗人性的自然要求,又使他们陷入两难境地不能自拔:方以智从李自成手中逃出后名士做派的大转变,黄宗羲卷入南唐实际政务后对明王朝的彻底失望,冒襄逃难途中的家国矛盾。这是传统文化遭到异质文化冲击后产生的深刻危机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痛苦裂变。一方面,民族气节要求他们死难;另一方面,清王朝入关后的充满生机同明王朝的糜烂腐朽形成鲜明对比,又使他们酿生解构封建纲常的某种现代民主思想萌芽。于是作家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日益明显地看到狭隘民族立场的负面价值,这也就预示了在这场前现代化的文化冲突中传统文化的败北及其产生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跳出了民族矛盾与朝代兴衰更替循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产生真正意义上代际裂变?如何使现代西方话语中的民主自由凭借“代际裂变”的文化交融力量,以健康的方式生长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这也是现实要求作家回答的,而小说也正是凭藉对这段历史的描写,以凝聚理性思考的艺术感性形式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然而,明清鼎革与近代转型虽然有着民族文化心理上的相似处,但满清入关与近代殖民化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对满清,传统知识分子仍可保持高度文化优越感。清入关后的迅速汉化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溶解力量,也使满汉的文化危机得以缓解。但近代殖民化历程一俟启动,传统文化却再也不能保持它 “天朝”的心态了。这次的异质文化也迥异于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异族入侵,它从民族冲突上升到种族冲突,从军事优势上升到现代文化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全面对峙。由之,《曾国藩》、《旷代逸才》、《张之洞》等作品,便着力描写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桎锢间的挣扎,写他们以积极的人生历程回应着他们身处的时代,但仍逃不脱悲剧性的失败命运。这种失败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代表了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进攻面前的全面退却。作家以巨大的同情写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个人奋斗,以此弘扬历史人物身上济世拯国的精神力量,因而虽败却发人深思。曾国藩可以成功地维护备受太平天国打击的儒家传统,却在标志着中外文化冲突的天津教案中内愧神明、外惭清议;张之洞的渐进式改革如搅动一塘搅不动的稠水,其文化自救失败也正是当代知识分子文化忧患的真实写照。作家们对这些历史人事的选择,反映了历史小说从政治爱国主题向文化反省主题转换的创作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