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思想的现代展开方式学毕业论文(2)
2014-09-20 01:38
导读:“文学思考者”的汉语文化情结。20世纪,对来说,意味着新文化的产生和,而因为这种新文化又是西方文化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所以,也就意味着西学东
“文学思考者”的汉语文化情结。20世纪,对来说,意味着新文化的产生和,而因为这种新文化又是西方文化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所以,也就意味着西学东渐、洋学华化的历史过程。身处这一历史过程之中,而就文学之价值进行思考的中国现代的“文学思考者”,之所以始终不曾放弃对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关注,说透了,有一种民族文化意识在起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而反对文言,并因此而产生了现代汉语,但是,一旦提到民族文化情结的层次上,一切就融会为整合性的汉语文化意识了。既然文学具有作为语言的性质,那么,汉语文化环境中的文学以及文学思想,就应该具有超越而贯通古今的一致性。要之,关注于这种古今一致的汉语文化语境——民族文化情结,就有可能合理解释20世纪百年以来所有文学性思考的古今两难之题。
中国特色文学原理的古典形态。直到现在,人们一般用以和评价文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基本上是来自西方的——无论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于是,已经有人呼吁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原理体系。不言而喻,文学原理必然具有可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的普遍有效性。同样,解释行为本身却是受民族话语限定的。唯其如此,普遍性并不等于绝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实际上有一个运用西方文学原理解释传统文学历史的过程,现在,是应该反思这一过程的时候了。反思的目的在于激起原创性的思考,要想建构起真正可以解释一切的中国特色文学原理,首先必须参照西方文学原理以确认中国特色文学原理的古典形态,一个只能解释现代百年中国文学现象的文学原理,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中国特色文学原理这一思想大厦的。一个由汉语表述体系所表述的文学原理,首先就体现在古典文学思想这一中国特色文学原理的古典形态上。在对这一形态的认识上,百年以来人们究竟作了些什么,是很值得回顾和反思的,尤其需要就文学原理建构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带有原创性的建议。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最终,通过这种对古典文学思想之现代展开方式的多维而思辩性的关照,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所谓真正“现代”的思想与文化的包容性,同样,也有助于从学理上体会“古典”与“现代”之间的通融性。稍微引申一点讲,“古典”与“现代”会具有互相塑造的功能,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是这样,在文学及艺术思想的建设中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