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学毕业论文(2)
2014-09-30 01:39
导读:总之,与传统文学的沉静与思索相比,由于受手机传输技术的限制,短小精悍的短信文学或许在艺术性灵、审美情怀、诗学深度等价值特性方面都不可能达
总之,与传统文学的沉静与思索相比,由于受手机传输技术的限制,短小精悍的短信文学或许在艺术性灵、审美情怀、诗学深度等价值特性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与传统文学同样的高度。欣赏者也只有在浅俗的内容、简短的形式和毫不费力地接受中,逐渐钝化了想象力,取消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独立性,滋长了他们一味追求娱乐消遣的欲望。诚如马尔库塞所说的,技术的解放力转而成了自由的枷锁。②
然而,在强调感性舒张的现代社会,由科技所精心营造的文学的虚拟空间无疑更加契合了人们审美体验的需要。
二、审美大众性
据信息产业部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4亿手机用户,是世界上拥有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而且短信数量占世界的50%。2004年7月中国移动与国内著名人文刊物《天涯》杂志、国内著名的人文网站海南在线“天涯社区”联合举办了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参赛者遍布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人群包括学者、作家、政府官员、大学生、企业老板、打工者等等。在这里没有等级秩序和社会阶层的高下之分,正如评委格非所言,今天的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任何人,只要你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权力创作。所以,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文学也拥有越来越大的魅力。短信文学的创作者也总是千方百计让作品雅俗共赏,扩大受众面。在内容上,爱情、祝福、问候、感谢、道谦、离别、励志等主题应有尽有;在文本样式上,或叙事或抒情,或对话或独自,或格言或谚语,或顺口溜或古诗词;在修辞手法上,大量运用讽刺、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排比、双关、顶真等,对创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尽情抒写心灵体验;接受者也无须去思索作品的微言大义,阅读只是感受文学带给你的感觉,于是,在手中浏览这种无负担、无压力的轻松阅读便给他们提供了许多愉悦的审美体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透过短信文学鲜明的大众化的特点,我们依稀听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声音在当下中国的回响:“热衷于游戏,努力摆脱官方的一切约束和规范,在自由、怪诞、戏谑、轻松中放纵地享受狂欢节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贯追求,在文学创作上,大众文化主张创作的游戏性、反深度模式,倡导无深度性、扁平化、平而化的创作。”③在手机上大众不单是消费者,也成为文学的创作者,其结果是短信文学打通了俗和雅的两个世界——大众文化特点,使它从一开始就自觉远离错综复杂的社会
政治内容,尽量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对流行文化元素的借鉴吸收,又使它精细、雅致、时尚兼备。这种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蹂合,正是它能同时赢得不同社会阶层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大众化的创作者,大众化的接受者,共同构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王国,其中无拘无束地交流袒露着大众化的审美追求。同时,审慎又是必要的,短信文学的审美大众性特征使它有时难免流于粗俗、下流,所以,创作者应把握好大众化的审美取向,使短信文学“通俗但不庸俗,风流但不下流”。
三、审美交互性
按照接受
美学的观点,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欣赏中,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完美的实现。短信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是双向的、交互性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带给创作者和接受者一种新鲜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在一个虚拟的时空里,经历着一次次意蕴丰厚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是蕴涵着复杂情感的心灵颤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短信文学结束了传统文学认同过去的时间美学,而开辟出在线空间上的动感审美。在交互式的审美空间里,读者与作家的身份已经模糊化了。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想法,发表独到的见解,甚至根据自己的爱好修改、补充作品,创造出适宜自己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的新文本。例如大学
校园里有一男生发出了这么一条短信文学作品:“徜徉校园小路/偶见一女回顾/呕吐,呕吐/从此低头走路。”这条短信一经发出,便发生了一系列链条式的反应,一女生看后便回应了一条:“徜徉校园小道/偶遇一男侧顾/呕吐,呕吐/从此闭目走路”。接着还有“昨夜饮酒过度/醉卧情人之路/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此外还有许多与上面主旨不尽相同的戏仿“如梦令”多条,形成一种众声喧哗的场面。一人创作一条短信而引发多人互动创作,这是短信文学引人入胜的地方。你的短信一经发出,立马便可能得到读者反馈,或褒或贬,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短信写手利用手机,可完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短信接龙。有时也可利用众多短信写手的智慧来完成一部短信文学作品,这些都是短信文学创作与欣赏实时互动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