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文学全集的学术评价——《全宋诗》成就得(2)
2014-10-23 01:57
导读:其三、讲求用书及版本。大型总集编纂,用书数量巨大,一般于有别集传世者尚注意广求异本,其他古籍常随得随用,未能讲求史源,未能广征别本。虽然
其三、讲求用书及版本。大型总集编纂,用书数量巨大,一般于有别集传世者尚注意广求异本,其他古籍常随得随用,未能讲求史源,未能广征别本。虽然用书务求初源,用书务求善本、原本、足本,虽是常识,真正做到很不容易。笔者辑录唐诗,许多书的版本选择都几经反复,深有体会。
其四、录文准确,备录异文。古人作品流播广泛,作者原作经不同途径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歧互异文。断代全书有责任溯本清源地理清原作与流布异本的先后关系,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文本和丰富的线索。然而成千上万篇作品,每一篇都有其流布和研究史,要理清谈何容易。一般来说,能正确地选定底本,出校有代表性的异文,减少错字,不轻作定夺,也就可以了。
其五、甄别真伪互见之作。古人作品的传误依托,是非常普通的现象,且致误作伪的情状原委纷繁复杂,有些已很难究诘。若举其大端,则有四类:一为传误互见,即甲某之作在流传中误为乙作;二为伪作,历代名家都有被假冒的作品;三为依托,如吕洞宾其人未必实有,而宋、元、明、清皆有依托其名之作;四为虚构,最显著的即为志怪小说中的仙鬼妖异之作。传误既可能发生于同人之间,也可能隔数代而致误,文体之间也可能交叉致误。大型全书要提供可信文本,对这些互见误伪之作务必作出逐一的考订,以确定归属,说明误传原因。《全宋词》采用存目附考的体例,即于互见传误之作,是者存录,加附按交代误传情况,误者删去,在存目表中记录传误书证,并加考证裁定归属,异代传误者则另附作品,体例最善。
其六、限定收录范围。看似简单,实极为繁复。从空间范围,一般应以中国疆域内之作品为限,外国人仅存在华所作。时间范围,各书都有专门的限定,麻烦的是易代之际人物及其作品,各书宽严出入较大。语言范围,则涉及民族文字作品。文体限定,在诗文之间,牵涉到一些韵文的归属。诗词之间,涉及到大量过渡期作品和后世改诗为词的作品。诗体又涉释道偈颂章咒的判定,《全唐诗》就把王梵志诗斥为“本为歌诗之流”而不收。文章则涉成文与否、原文及史传改写的区别,以及仅存事主祈愿的供养、造像题记、仅存敕目及任免的制敕可否视为文章等,还有单文与专著的区别。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其七、作者小传及考按。断代全集大多以作者立目,作者小传,对编次全书及读者了解作品都极重要。此点各书大致能做到,其中传记能说明文献依据更胜,能将作者事迹据存世文献无大挂漏讹误地全面扼要表述者尤胜。有著作或别集存世者,应说明其著作流传存逸状况,据别集整理者,更应说明版本源流及整理所据版本。此外,凡录自史传、笔记、诗话等书中诗词而原书记载写作本事者,录作品时应连带摘录本事。所涉作品的作者归属、真伪歧异、题序及本文有显著别本等情况时,应加考按以介绍前说,举证辨析。
其八、编次有序。历代总集有分体、分类、编年、以作者先后为序多种类型,从《全唐诗》以后的断代全集,一般均以作者立目,但在先后次序上,《全唐诗》区分君臣、男女、僧道身份后,再以时序先后编次,反映了当时的认识。近代以来大多采用以作者世次先后为序,不再区别作者身份,显示了时代的进步。在世次排列上,又有生年为序和卒年为序两种,一般取一端即可,很难优劣。每一作者下作品的排列,明末风习是区分文体排列,沿《文选》的分体,清代大多沿而不改,今人则更多地主张循原集编次而不分体,以保存原集本身的丰富信息。
以上八点,应该是断代文学全集学术评价的主要事项。就各书来说,只有相对做得更好一些,而难以达到尽善尽美。比如第一点的全备和第五点的鉴别,即要求努力达到求全求真,但求全则必然鱼龙混杂,求真则必然删弃难以判断清楚者;按世次先后编次是大的原则,然而一个时代的作者,身世记录完整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多数作者只留下一鳞半爪的记载,排列也就只能作相应的推定,必然会有许多出入。正因为此,就此类书的编纂来说,应该努力追求完善,而对批评者来说,则应理解其所涉之复杂,评价宜相对宽允,不必求之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