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和创新——世纪之交(5)
2014-10-29 01:13
导读: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由于《红楼梦》首先回溯神话文化之本原,同时又广泛吸纳了 宗教文化而最终逼近文化,因此,对《红楼梦》的深层文化底蕴的
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由于《红楼梦》首先回溯神话文化之本原,同时又广泛吸纳了
宗教文化而最终逼近文化,因此,对《红楼梦》的深层文化底蕴的探索应着重围绕
神话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与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笔者曾在《探寻文学世界的形
上意义》一文中指出:“文学世界深层的形上意义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有否这
种深层的形上意义,这种深层形上意义的深刻程度及其表现的完善程度,是最终衡量文
学作品有否永恒价值与魅力的关键。概而言之,推动作家不断从形而下向形而上拓进和
升华的最重要的两种力量是宗教精神与精神,两者同时成为支撑文学世界的两大精
神支柱,就如一个等边三角形底下左右的两角,失去任何一角都会导致整个三角形的倾
塌。”(注:见《文本与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就《红楼梦》
而言,宗教学与哲学都是为了探索其文化精神的深邃性,而一同追溯至神话学研究
,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其文化精神的本原性,最终与宗教与哲学研究殊途同归。
、文本、文化研究的从分到合,以及三者从自发的融合到自觉的融通,实际上
意味着对原有红学研究传统的一次新的学术重建。文献研究的视角,是从作品之外看作
品,文本研究的视角是从作品内部看作品,文化研究的视角又回到作品之外看作品,这
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依次展开、相互融通、不断超越的过程。从文本之外回到文本之内
,是回归文本的第一次否定,是对长期以来文本研究一直受到忽视、受到冷落,未能从
边缘进入学术中心的反拨和矫正,这当然十分必要;但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仅仅站在作品之内看作品之局限,也正如仅仅站在作品之外看作品一样
,只有作品之内与作品之外视点的不断转换与比较,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精髓。有鉴于
此,在从文本之外回归于文本之内的第一次否定之后,还须继续走向从文本之内超越于
文本之外的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第二次否定中的文本之外——文化研究,实质
上是在文献、文本研究基础之上的综合与超越。离开文献研究的基础和文本研究的轴心
,文化研究不仅会失去根基,而且会偏离方向。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然最先开启
了跨文化研究的先声,但由于缺乏文献研究的坚实基础,也缺乏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具体
,结果造成了诸多疏失和误解。而在今天,我们既可借鉴前人之得失,又有更加自
觉完善的思维,可以在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指归
的学术重建中,寻求真正的融通,最终达到学术创新之目的。
四
为了主动适应和推动21世纪红学研究转型、建构21世纪红学研究新格局的需要,同
时也为了更好地把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与创新落到实处,笔者根据世纪之交红
学研究的态势,预拟出如下十大研究课题,以求教于红学界前辈与同仁:
1.《红楼梦》文献整理与研究。历经二百多年的积累,《红楼梦》文献像滚雪球一
样越滚越大,但在文献整理与研究上,包括《红楼梦》文献与红学文献两个方面都远远
没有跟上,比如至今竟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研究著作提要与论文索引》,这不仅
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不便,而且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学术研究必须像接力赛那样
一个一个接着跑而不能从零开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化的信息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系统的建设至为重要。
2.红学史研究。红学史研究的开创性之作是郭豫适先生的《红楼研究小史稿》,尔
后又有一些论著陆续发表。在当今的世纪之交,应该有一部拥有新视角、新见解、新体
例的集大成的《红学通史》问世,它能全面、系统、深刻地把过去,反思现在,导
引未来结合起来,为21世纪红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辅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