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学毕业论文(3)
2014-11-26 02:13
导读:总之,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我们认为完全有理由推断平夜文君就是平夜君成的父亲,而王孙厌则是平夜君成的兄弟。 明白了平夜君成就是平夜文君之子
总之,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我们认为完全有理由推断平夜文君就是平夜君成的父亲,而王孙厌则是平夜君成的兄弟。
明白了平夜君成就是平夜文君之子、楚昭王之孙,也有助于我们对新蔡简中子西君的地位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新蔡简整理者已经指出:
“子西君”即楚昭王、惠王时的令尹子西,他是昭王之兄、惠王及文君的伯父。他辅佐昭王和年幼的惠王,德高望重。平夜君成祭祷“子西”,反映出子西与昭王、惠王以及平夜文君子良的亲密关系。但他毕竟不是楚王或平夜君成的直系先祖,所以他在受祭时往往位次最后,个别时候列于“文夫人”之前,受祭和位次反映了他特殊的身份。[8]
子西君虽然位次靠后,却在新蔡简中出现了约10次,和平夜君成母亲出现的次数相当,可见还是很受重视的。我觉得子西君之所以被重视,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昭王和惠王的两朝元老,更重要的是他对昭王的继位曾起过重要作用。昭王之立见于《左传》昭公26年:
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曰:“大子壬弱,其母非适也,王子建实聘之。子西长而好善,立长则顺,建善则治。王顺、国治,可不务乎?”子西怒曰:“是乱国而恶君王也。国有外援,不可渎也。王有适嗣,不可乱也。败亲、速仇、乱嗣,不祥,我受其名。赂吾以天下,吾滋不从也,楚国何为?必杀令尹。”令尹惧。乃立昭王。
子西在令尹子常提议立他为王的时候断然拒绝,力主嫡嗣继位,可以说对昭王之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现在既知昭王就是平夜君成的祖父,由于祖父在先人中的崇高地位(新蔡简中墓主的祖父和父亲出现次数最多,而包山简中墓主的祖父甚至比父亲还多出现一次),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何以平夜文君对子西君如此重视。如果像新蔡简整理者和刘信芳先生所说,昭王是平夜君成的曾祖,那么子西君如此被重视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包山简中墓主的曾祖出现6次,比父亲少两次,比祖父少三次,只比高祖和母亲多一次,重要性不如祖父和父亲)。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平夜君成的身份与新蔡简的年代
上面我们推断平夜君成是平夜文君的儿子,完全是根据简文的内证,并没有把新蔡简的年代问题考虑进来。下面我们就把这个推断和学者们对新蔡简年代的推断放在一起,看看有无龃龉,这对我们的推断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检验。
关于新蔡简的年代,整理者推断为悼王末年。[9]刘信芳、李学勤先生把见于王徙于鄩郢之岁连续三个月的干支和张培瑜先生的《先秦史历表》相对照,发现声王之后只有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的历日与简文相合。[10]从简文来看,平夜君成就是在这一年辞世的,所以肃王四年应该就是新蔡简年代的下限。从各方面情况来看,这个推断是比较可信的。
根据平夜君成是平夜文君之子的推断,我们可以推测出平夜君成生年的大致范围。推测的线索就是新蔡简中平夜君成自伤身世的“暮生早孤”四字。原简文如下:
□卲(昭)告大川有,曰:“於(呜)唬(呼)哀哉!少(小)臣成暮生早孤(零9、甲三:23、57)
“早”字原整理者误释为“畢”,刘信芳、张新俊先生改释为“早”,[11]可信。“暮”字原作“”。刘信芳先生说:
《说文》:“,也”,……“”本义为寂寞。……简文“生”应是针对平夜君成出生以后一段时间的家境而言,平夜君成之父王孙厌虽贵为王孙,但在平夜君成的幼年,其家道已不显赫。
用“(寞)”字表示家道中落,用“(寞)生”表示出生于家道中落之时,我们很怀疑汉语中是否存在这样的表达方式,刘先生的解释恐不可从。“”字从“夕”,“莫”声,可能是“暮”字的异体,从“日”、从“夕”表义相同。“暮”字或作“”,亦犹“晨”字或作“”(多友鼎),“(岁)”字或作“”(望山简M2—1,[12]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8[13])。“暮”、“晚”义近,[14]《说文》日部:“晚,莫(暮)也。”疑“暮生”就是“晚生”。“晚生”习见于。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