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平夜君成即平夜文君之子学毕业论文(4)
2014-11-26 02:13
导读: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又《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梁鳣,齐人,字叔鱼,少孔子三十九岁。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又《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梁鳣,齐人,字叔鱼,少孔子三十九岁。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欲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子。’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过。”从之,二年而有子。[15]
《中文大辞典》把上引两条文例收在“晚生”词条的第一个义项“晚间生也”之下,[16]误。《至真大要论》上文说:“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平,平野昧,草乃早秀。”又说:“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早荣”当然不是说早晨开花,所以“晚荣”也不可能是指晚间开花。“早荣”、“晚荣”说的显然是物候的早晚,而不是一天的早晚。佚名氏《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在“草乃晚生”下注云:
金胜,故草木晚生荣也。[17]
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云:
燥金淫胜于上,则木受其制,故草木生荣俱晚。[18]
可见“晚生”就是生得晚。《孔子家语》里的“晚生”是指夫妻生育较晚,解释为“晚间生也”当然就更荒谬了。不过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是生育得晚,从子女的角度而言当然就是出生得晚,这是“晚生”一义的两面。文献中有“晚生早孤”。如隋朝薛浚临终与弟书云:
吾以不造,幼丁艰酷,穷游约处,屡绝箪瓢。晚生早孤,不闻《诗》、《礼》。
平夜君成自称“暮生早孤”和薛浚自称“晚生早孤”都是自伤身世之语,“暮生早孤”无疑就是“晚生早孤”,意思是生得晚而孤得早。“暮生”不见于文献,大概是战国时期楚国平夜一带的方言。
刘信芳先生对“早孤”的解释是“幼而无父”,近是。只是我们还需要推定得再具体一些,即到底在多大年龄时丧父可以被称为“早孤”呢?“早孤”习见于汉以后的文献,虽然较晚,还是可以拿来比观参照的。
中国大学排名 1.《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曰:
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2.《魏书·刁冲传》:
刁冲,字文朗,勃海饶安人也,镇东将军雍之曾孙。十三而孤,孝慕过人。
3.《周书·什肥传》:
什肥年十五而惠公没,自伤早孤,事母以孝闻。
以上三例“早孤”,都是十几岁时丧父。
4.《梁书·刘苞传》:
苞四岁而父终,及年六七岁,见诸父常泣。时世叔父悛、绘等并显贵,苞母谓其畏惮,怒之。苞对曰:“早孤不及有识,闻诸父多相似,故心中欲悲,无有佗意。”
《南史·刘苞传》记此事与《梁书》基本相同,唯“苞四岁而父终”作“苞三岁而孤”。
5.《北史·房法寿传》记房彦谦事:
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6.《元史·别儿怯不花传》:
别儿怯不花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
以上三例“早孤”,一例是三、四岁丧父,两例是不到七、八岁丧父。我们姑且取其平均数,假设平夜君成所说的“早孤”指的是十岁丧父,离事实应该不远。
平夜君成之父平夜文君在楚惠王五十六年尚随惠王赗赠曾侯乙,学者由此推断出当时平夜文君的年龄是六十岁左右,[19]很可信。文君之兄楚惠王在赗赠曾侯乙的第二年(公元前432年)就去世了,兄弟两人当时都已算高寿,推测文君的去世也不会和惠王相差太久。姑且假定文君晚于惠王两年辞世,则是在简王二年(公元前430年)。按照上面平夜君成十岁丧父的假设,则平夜君成出生于惠王四十九年(公元前440年),当时平夜文君已经五十三岁左右了。按照学者对新蔡简年代的推断,平夜君成辞世时享年约六十三岁,和其父文君、伯父惠王寿命相仿,这完全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的。可见我们关于平夜君成是平夜文君之子的推断,和学者们根据其它线索对新蔡简年代的推断是可以相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