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呼唤人文性,追求真善美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1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
当前,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认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在教学中片面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导致阅读教学陷入1个“事倍功半”的境地。这种现状无疑是教改的阻力,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极端化。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关键词】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真、善、美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觉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材中1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都具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同时,每篇课文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结构以及技巧上的特点。显而易见,体现其工具性的是结构、语言和技巧,体现人文性特点是思想主题、感情色彩。同时,语言和技巧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主题色彩,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思想。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可截然分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1,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明确界定: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1。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1的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1,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挖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情感。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心。”可见,我们教材中1篇篇生动感人、寓情于理、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因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把握作者的人文性,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下的人文性的观点。如教学《白杨》1课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能会认为它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赞扬白杨1样的边疆建设者们不怕艰苦,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可当我们反复阅读,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课文为什么要写爸爸带孩子到边疆读书的事呢?又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上“在1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呢?可见,文章并不仅仅在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们,而且还热情地赞扬了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也像白杨1样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检阅》1课,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能认为它的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大家对残疾儿童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可当我们深入朗读文末的两位观众作出的评价后,我们发现课文中的观众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其含义是否相同呢?我们深入教材内容,联系整个事件过程,体会到文章要赞扬的也不仅仅是大家对残疾儿童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更加赞扬了残疾儿童博莱克的自信、自强、自尊的个性品质。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教师课前没有深挖教材内容,没有足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感悟文章的思想性、作者的人文性。
2、小处着手——把握人文性,优化课堂教学。
(1)课题入手: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窥测文章中心思想的窗户。在阅读教学中要紧扣课题,以课题为突破口,并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分析课题中明确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如学习《草船借箭》,教师故意把课题写成“草船骗箭”。学生看后,纷纷指出错误。师:“我有没有写错,大家再读文章后,各抒己见,再做定论。”学生为了辩驳教师的意见和观点,认真读课文,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共同归纳为,用“借”好的理由:1、说明有“借”必还,再攻打曹操时,可以再“还给”他们;2、用“借”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3、用“借”来反衬周瑜的心胸狭小、险恶用心,映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再如讲《3克镭》1课时,将课题“3克镭”改为“居里夫人”,让学生说说哪1个好?学生讨论得到的答案是:1方面“3克镭”吸引读者;另1方面课文是以3克镭为线索的,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所以,从课文题目入手,挖掘其中的蕴义,能使学生达到析题明理的效果。
(2)品词评句: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而且是唯1的桥梁和渡口。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文字。课文的思想性是含蓄在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这个小伙子真棒!’1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1名观众纠正说。”这是《检阅》1文中的要理解的重点句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先让学生说说其表面的意思,然后问:“你认为哪1位观众说的对?为什么?”生1:“第1位观众说的对,因为他被博莱克的精神所感动了。”生2:“第2位观众说的对,因为他被这些儿童队员尊重、爱护、不歧视残疾人博莱克的精神所感动了。”师:“‘个’与‘些’分别针对是谁?”生3:“‘个’指的是博莱克。”生4:“‘些’指的是整个儿童队队员,包括博莱克。”师:“说得好!那你们在学习、生活中见过如此类似的事吗?你们是怎样做的?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生5:“……(说怎么做的)我们应该尊重残疾人,主动帮助他们!”生6:“残疾人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不能歧视他们。”生7:“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4条要求我们‘平等待人,尊重残疾人’。”师:“大家说得真好!为了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我们大家用自己的行动,做1个充满爱心的好学生吧!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残疾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品词评句,引导学生自身的感受与心灵的感受去体会文中的“真”、“善”、“美”!
(3)创设情景,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1定的情景,让学生深入文中的情感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激发、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或利用角色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创设情景,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0里长街送总理》1课是1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10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的场面。1教师是这样做的:在讲台上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学生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教师怀着悲痛的心情,用低沉的语调,缓缓地讲述着“在1976年1月8日,1颗巨星陨落了,1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然后播放哀乐,同时教师以传情的朗读,震颤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对周总理无限的深情。同学们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有的学生还流下了泪水。教师要用情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景和意境中去,那么,情感的陶冶就落到实处了。
(4)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牛顿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这样对学生渗透人文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草船借箭》1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1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1边大声呐喊。”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想要问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生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生2:“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1字儿摆开呢?这用什么妙用呢?”生3:“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1边擂鼓,1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些疑问。这样,学生就能从文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聪明才智了。
以上4点,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确实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文中的真、善、美的思想。
3、重视人格培养,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是1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浓郁的的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的心理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以课文为例子,强化学生人文性的自我扩充。教师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必须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体会邱少云烈士为集体的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壮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品格。在《将相和》体现“将”知错能改,“相”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和心胸宽广的品格,以及他们共有的爱国精神。《匆匆》1课,应着重引导学生做1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活得有价值的人生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1般的知识,还要讲解自己把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看法、文字的理解、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去爱国、爱人和自爱。
综观以上几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借助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不失时机地把模范人物的精神、思想、品质移植到学生自身上,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努力克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或“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倾向语文的人文性而轻视甚至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全面和深刻,或把领悟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把字、词、句的教学看作可有可无,这样都是不全面的。因为人文性失去工具这1基石,必将成为空中楼阁;而在教学中重人文轻工具,也必将事倍功半,徒劳无获。
总而言之,语文课教的不只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1个“真、善、美”的人,做1个“真、善、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