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进而塑造了中小学的“作文”。也正因为如此,“作文”的内涵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模样而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召唤)研究者和教师以变革的姿态去研究“作文教学”,重铸21世纪的中国“作文”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中国学生作文惹争议·序》
编者按: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有两篇作文备受关注——江苏1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1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这两篇“争议作文”的命运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2007年的语文高考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当时出现的两篇有争议的高考作文给我们带来的相关话题仍具有探讨和思索的现实意义。
江苏的“争议作文”《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
结合自己对这两篇“争议作文”的解读,我觉得专家的评判是中肯的,真切、质朴,不能不说是两篇作文的最大亮点。真实本色、厚重的生活感悟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写作的普遍价值观。学生能把自己的视野投向生活,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理应得到积极的肯定。然而这两篇作文最初的分数与专家给出的分数为何如此悬殊呢?专家更看中的是作文是否表达了生活的真实,情感是否真实。教师更关注的似乎是作文的形式层面,作文是否写得好看,给人有多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告诉我们:相当1部分1线教师的作文评分标准已经形成了1种可怕的思维定式——平实的作文只配给基本分及以下!
按照这样的定式,什么样的作文才够优秀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片段: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3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3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7分酿成了月光,剩下3分啸成了剑气,绣口1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段文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