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采得百花酿成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与

2015-04-07 01:17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采得百花酿成蜜——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毕业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
毕业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更是必不可少。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根本。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是1个“举3反1”的过程。课外阅读重在广泛、自由、灵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积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高中生每周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势;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1、了解现状   分析原因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是常以“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1直困扰着每1个语文工作者。我也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我们对05级新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05级新生课外书拥有情况调查
类别作文选文学类书刊中外名著娱乐类书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拥有本数32611362386
人均(总410人)0.80.270.150.94 
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1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1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1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2)、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1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 ,无异砍掉了1只臂膀。
(3)、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1个乖孩子。
(4)、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即使有,人均占有率也极低;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放图书馆。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所以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致使学生出现了课外阅读半饥半饱的现状。
(5)、虽然1部分学生有阅读热情,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有的饥不择食,良莠不辨,不管对身心健康有益与否,只要是书就囫囵吞枣地读;极个别的,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到街头小摊寻求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的书刊报纸,使课外阅读误入歧途。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
由此可见,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1、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2、阅读积累  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见解颇深: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其实这两方面互为依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1个“举3反1”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1反3”。每学期以2310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前面师生对2310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1”,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3”。
“举1”的“1”,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1本教材、1个教师、1个教室、1个班的4510个学生。每学期只凭1本教材、在1个教室中、在1个语言导师指导下、1个班的4510个学生1起学语言。1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1个群体4510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1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唯1导师。
这种“举1反3”的思路,实际就是1种完全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1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1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3反1”,“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1言不会,1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等,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他不是在1个封闭的环境中,更不讲究什么“深细透”的语法,他是在1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言语“例子”!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非“举1反3”,而是“举3反1”。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由阅读1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汪洋大海!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读”这1语言积累的根本环节,学生怎能听得懂、讲得清、写得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又哪来“厚积薄发”呢? 
3、阅读拓展  培植精神
前面谈到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本。而语言其实就是人本身,语言就是世界本身,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1种“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语文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本身就是训练精神!可以说,学习1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1扇窗;学习1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1扇门;学习1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1番新天地! 
优秀的语文教育的1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万卷,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还有灵魂。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1部好小说,1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1个人的1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读钱钟书体味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书如圣水,洗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双眸更加澄澈明净,看的见更加深邃辽远的空间。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静静的躲在薄薄的纸页背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仿佛在倾诉,也在倾听。透过那些似曾相识的快乐与忧伤,透过那些朴素或华丽的文字,感觉自己被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书是心灵的慰籍,灵魂的傍依。当然语文教材也发挥着很好的德育功能,但总是有局限。教材既要相对稳定就免不了滞后性,篇幅所限也容不得长篇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这些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也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从这1层面上来关注课外阅读,就应该特别强调阅读空间的自由性与广泛性,重视人性化的阅读。 
4、阅读落实  实践反思
(1)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高1备课组将调查情况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设想反馈到学校,很快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首先,将“课外阅读”列入05级课程之中,每班每周安排1节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在图书馆增设了语文课外阅读专用阅览室。第3,针对学校馆藏书籍陈旧过时的状况,学校专向拨款购置了1批时新书籍。第4,教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上网电子阅览或图书阅览。硬件设施的创设不仅满足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购课外书籍(部分)               学生踊跃借书
                    学生课外书籍阅读                学生电子阅览 
(2)组织发动,大力宣传。
我们大力鼓吹:“如果你不想当‘乡巴佬’,那就和我们1起阅读吧。”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所说的1样,我们始终坚持做1件事,即让学生明确:除了做好自己的功课外,多读些课外书,可以让自己终生受益,书会影响人的情趣,扩展人的心胸,使我们懂得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培养欣赏人类丰厚的文化的能力。这样,就会变成1个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懂得学习的人。
(3)汇集图书,随时阅读。  
学生已认识到课外阅读重要性,但是,单单凭1个语文图书阅览室,1周1节课外阅读课,就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了吗?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于是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就地取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地保证了阅读资料的来源: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除了课程安排外,充分利用中午空余时间,开放图书馆语文阅览室,既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明显减少学生4处游逛的安全隐患。虽然馆小书少,但在教师有组织的利用下,每天中午阅览室内座无虚席。让学生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既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汲取了知识的琼浆。
  2.充分利用学校的旧报纸,变废为宝。学校的报纸种类较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教育报》、《文汇报》、《南湖晚报》等等。我定时、定量地将借来的旧报纸发放给学生,并在两个班级间交流。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集资以小组为单位征订报纸1份。我向学生推荐了《环球时报》、《杂文报》、《语文报》、《中国简报》、《文摘报》、《报刊文摘》、《参考消息》等等。这样,学生能“快捷”地从这1“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从而让学生进1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NextPage]
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途径1是动员学生向家长宣传我们所开展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将闲置在家的图书汇集到班里(所有权不变);途径2是我主动将家藏书籍贡献出来。教师贡献书籍给学生,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途径3是学生出资购置部分书籍。如此3管齐下,先办起班级图书箱或班级阅览角,并少量收费(事先与学生讨论沟通),学生代表负责登记保管。买学生喜爱的书籍(此过程教师坚决不碰“1分”钱,全程学生管理),增加了书籍量,几乎每天每人手中都有1本课外书、1份报纸,学生如置身书的花丛,成为了“花丛”里快乐的“蜜蜂”。
  4.引导阅读练习册《沙场点兵》中的“课外阅读能力训练”题,不仅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更能培养读书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进行语言信息的积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5、备课组教师团结合作,把平时看到的时文美文印发给学生阅读。
…… 
班级课外书籍登记册           班级图书借阅情况登记
        班级图书目录                班级图书箱(部分图书) 
这样,我们虽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拥有优越的阅读环境,但师生们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人为地创造了“知识百花园”,让心灵有了放飞的广阔天地。
  (4)读写互动,相得益彰。
     上网阅览的最大弊端就是“垃圾文化”对学生的侵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次电子阅览我都预先给学生布置专题研读,专题研读主要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如学习《胡同文化》后提供网站: ,研读主题是“你如何看待‘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与‘发展现代文明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习《‹呐喊›自序》后,提供“鲁迅专栏”的网址,来个“鲁迅专题研读”;学习《勾践灭吴》后,研读主题确定为“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等等。有的专题研读1节课是不够的,只要学生有兴趣,可以3到4节阅读课都研读同1个专题。1个专题研读结束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互相交流后,完成阅读感悟文章1篇。 
                                          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本 
请看学生专题阅读“我心中的陶渊明”的写作片断:
例1:《心为形役》
当心自由如1只风筝在晴日风中飞舞,攥住那根线的始终是陶渊明自己。古往今来的文人都是哀怨的。忧虑是1种苦,束缚着文人的心。陶渊明深受庄子影响,站在宇宙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忧。他就这样忧虑着,其实是1种自我超脱。也是为1个文人莫大的悲哀!陶潜所表现出来的忧是1种疼痛,是1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1则寓言,有1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油脂,做柱生蠹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1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1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1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大学排名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潜只字未提官场的纷争,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官场的不满和鄙弃。但离开官场,便再无展示自己的平台,才华将被埋没,怀才不遇给陶潜带来疼痛。因对官场的鄙弃但又希望体现自身价值的这组矛盾同样给陶潜带来疼痛。尽管陶潜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依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
例2:《悠中有忧》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1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
    类似这样的文字在学生那里有很多。这些丰富的阅读感悟是很难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所以有效的开展网上专题研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经验,更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多角度解读。
    学生有了1定的阅读积累,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抒写出1篇篇亮丽的文章,这时需要的是1个展示自我、交流沟通的平台。于是我把这些随感编辑成册,学生命名为《畅想集》。1年多来汇编成集的已有13册。学生不但爱读课外书籍,也爱读他们自己的《畅想集》,更喜人的是他们对写作的态度由原来的畏惧厌烦转向了兴趣。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nb

[1]  

    上一篇:以人为本推进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