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新心学”与“新”是思潮中的两大主要派别,冯友兰由考察“新心学”与“新理学”的理趣旨归,论定其价值与地位;由诠释“新心学”与“新理学”对立的消解,展望中国哲学的未来与; 从而向人们展示了1种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哲学史观念。
“54”以后,中国哲学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对于“54”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反思,去,通过对各种哲学思潮、哲学理论的评断与定位,展望中国哲学发展的未来与前景。冯友兰在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考察,10分注重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解析,并以此论释自己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及其发展前景的理解。这种学术视角颇具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对冯友兰诠释中国现代哲学的视角与思路,作1些疏理与评析。
1、中国现代 “心学”与“理学”
——“卓然能自成1系统”的哲学体系
冯友兰考察中国现代哲学,注重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论析,并以此诠释中国现代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前景,同他中国哲学史的1些基本观念和原则关联。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之1,是强调中国哲学的原创性与包容性,认定中国哲学应当是“中国精神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国哲学的发展,必须在承接和弘扬民族哲学传统的同时,容纳和消化异民族的理论思维成果;中国哲学的创新与进步,只能实现于中外哲学的交汇与融合之中。冯友兰这种观念,源于他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会史实的深入了解。这种了解,使冯友兰断定“中国哲学”与“在中国的哲学”不同。这种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主要表现为“中国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之间的差别。“在中国的佛学”,固守印度佛学的传统,未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接触,无法对中国精神的发展产生大的作用与。唐玄奘引进的唯识宗,即是这种典型的“在中国的佛学”。“中国佛学”则有所不同。禅宗作为“中国佛学”的典型与代表,乃佛教中的中道宗与中国哲学中的道家哲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禅宗的发展与中国固有的哲学传统关联,使得禅宗对中国哲学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使自己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中国现代哲学,形成于更加广阔的中外文化交汇之中。冯友兰在考察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时候,则注意区别“中国现代哲学”与“在中国现代的哲学”。冯友兰认为,在历史的发展中,新对于旧时代,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历史只能在扬弃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哲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现代哲学”,正是建构在融会中外哲学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即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典型与代表。因为在中国和西方哲学史上,本来即存在着“心学”与“理学”两大派别。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陆王之学,“理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程朱之学。“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是心学的代表人物。”⑵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代表人物,都因其对宋明道学“接着讲”,在承接固有民族哲学传统的同时,容纳和消化异民族理论思维的成果,步入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时代,并使自己在理论上有所创获,有所贡献。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注意秉持的另1观念和原则,是认为“1个哲学家之哲学,若可称为哲学,则必须有实质的系统。”⑶这种观念也是冯友兰界定“中国现代哲学”,肯定中国现代“心学”和“理学”为“中国现代哲学”而非仅“在中国现代的哲学”的重要根据。310年代,冯友兰曾断言中国的历史已经步入现代,但中国哲学的理论形态,仍然停留于“中古”。这种论断并非认定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没有哲学,而是认定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尚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哲学”。用冯友兰自己的语言表述即是中国的“近古哲学”还在萌芽之中。在冯友兰看来,现代中国哲学仍滞于“中古”,原因即在于中国现代哲学中,尚未出现理论上“卓然能自成1系统者”。对中国现代哲学状况的这种理解,使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只写了“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篇,而没有专列1篇来论释中国现代哲学。在“经学时代”这1篇中,冯友兰认定“经学时代”终结于清代的廖平。“廖平之学共经6变”,但不论从哲学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在理论上都已经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廖平之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仅仅在于它标志着“经学时代”的终结。这种标志既意味着中国哲学已经不可能再容纳在经学这只旧瓶之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新时代的哲学“尚在创造之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1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介更趋系统深入,也表现为中国哲学自身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了冯友兰的“新理学”,金岳霖的《论道》,熊10力的“新唯识论”等哲学思想系统。这种现实,促使冯友兰更具体地考察中国现代哲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上世纪末叶,冯友兰才完成这种考察工作。在7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以1卷的篇幅,论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在这种论析中,冯友兰依据中国现代革命的不同阶段,论释各种哲学理论,文化思潮的传介与演进,并在全书的最后3章,论释“心学”与“理学”,以及中国的哲学传统与哲学的未来。从而具体地表明了自己对“中国现代哲学”与“在中国现代的哲学‘的1种理解。
在冯友兰的现代中国哲学史中,“心学”的代表人物为熊10力,“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金岳霖与冯友兰自己。这种定位中,被人们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来,倡导陆王之学最有力量的”⑷粱漱溟不在主要的心学代表人物之列;210世纪3410年代因极力主张“心为物之体,物为心之用。心为物的本质,物为心的表现”,⑸被人们视为“新心学”代表人物的贺麟也未占1席之地。这种处理,大概都源于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的1种理解,即强调真正的“中国现代哲学”,应该是理论上“卓然能自成1系统者”。在冯友兰看来:“梁先生基本上是1个、社会活动家……他在思想上有很多不少的贡献,但是还不可以看他是1位哲学家或思想家。”⑹因此,他为粱漱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设定的位置,是将其归于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而不是将其归于“心学”。对于贺麟,冯友兰并不否认其在中国现代“心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981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上,冯友兰见大会论文中有题为“评冯友兰的新理学”与“评贺麟的新心学”者,曾有诗“赠贺自昭”:“心性两宗旧纠纷,凭君与我各传薪。相逢今日非年少,共读会场两异文。”⑺诗中认为贺麟为“心学”的“传薪”者,即是肯定贺麟在“新心学”方面所做的工作。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未论及贺麟,大概也是认为贺麟的哲学活动,多在传介西学与提倡“心学”的范围,自身尚无独具特色的思想系统,不足以代表和构成中国现代“心学”发展中的1种类型或1个环节。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总之,当冯友兰强调哲学理论的原创性、包容性与系统性,并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心学”与“理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代表和典型进行考察的时候,既向我们展示了1种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思路,也向我们展示了1种具体的哲学史观念。值得我们咀嚼与辨析。
2、中国现代“心学”和“理学”的理趣之异与贡献之别
冯友兰认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以熊10力为代表的“心学”与以金岳霖、冯友兰为代表的“理学”两脉并峙。2者学术旨趣有别,致思趣向各异,在理论贡献方面也有所不同。
熊10力以“新唯识论”确立自己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马1浮在《新唯识论·序》中论及熊10力的学思历程时曾说他“早宗护法,搜玄唯识,已而悟其乖真。精思10年,始出《境论》。将以昭宣本迹,统贯天人,囊括古今,平章华梵。”指出熊10力新唯识论的建构,经历了1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由于熊10力治学由探究佛学到弃佛归儒有1个曲折的过程,冯友兰将熊10力的理论贡献定位在佛学与哲学两个方面。
在冯友兰看来,熊10力对佛学的贡献是他对大乘空宗与大乘有宗的批判。熊10力认定佛学中空宗以真实、不变、清静论释性体,实际上末识“性德之全”。因为,“空宗只见性体是寂静的,却不知性体亦是流行的”。只有“於流行处识寂静”,体认到本体“寂而生生”,“静而健动”,“方是见体”。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利用《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这1思想资源,否定佛学中空宗对于性体的理解,标志着熊10力在思想上冲破佛学的藩篱,回归到了儒学。熊10力对佛学中有宗的批判,更为冯友兰欣赏。有宗“为矫空宗末流之失”,诠释本体时“盛宣真实”。在熊10力看来,有宗的失误仍在于“以为本体不可说是生生化化的物事。”结果有宗以“种子”为宇宙之源,在宇宙生化过程之外另立本体。冯友兰认为熊10力这种思想是以“现象就是本体”的观念,否定有宗对现象与本体的割裂。同时,冯友兰认为熊10力在批判有宗的过程中,对“心”作出的诠释也是对于佛学的1大贡献。在冯友兰看来,对“心”的诠释与理解,涉及到佛学内部致思趣向的差别,是佛学中的1个“根本”。在中国,不同佛学派别对于“心”的理解有所不同,有视“心”为“个体之心”者,也有视“心”为“宇宙之心”者。这种歧异构成了佛学分化与发展的1大缘由。隋唐佛学中视“心”为“宇宙之心”者颇具优势,但其学不太符合佛学的本义。玄奘正是基于这种学术背景,作《成唯识论》,力主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倡导“唯识无境”之说。熊10力的“新唯识论”认同“唯识无境”的观念,但认定“取境之识,亦是妄心”。冯友兰认为熊10力的这个论断实际上是主张“所谓识是个体的心,对于宇宙的心来说,这个心也是妄心,宇宙的心才是真心。”而“这个论断就是《新唯识论》之所以为新的地方。”熊10力正是以这1论断“清算了佛学中的1笔老帐,澄清了佛学中的1个问题”,⑻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现代佛学史上的地位。
$False$
3、“心学”与“”歧异的消解与中国的未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