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3)
2013-05-14 02:14
导读:一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
一是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会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选修课的“修”字,应该是指让学生去自主“修学”。所以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积极鼓励通过批判阅读、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是要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教学中,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引进阅读中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体验,然后把体验所得延伸到生活中去,与生活进行对比,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的方式,使文本中的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以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每一个模块因材料不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应该有所侧重,《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作品中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使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至于其文字阅读的障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这个过程,还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问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是要创设阅读情境,调动阅读兴趣。我们在进行试验时,通过“学案检测”、“语言训练”、“主题辩论”、“经典诵读”、“影视欣赏”、“汇报表演”、“实地考察”、“专题研究”、“资料索引”、“文章写作”、“学生论坛”等情境,加强在情感方面的刺激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获得情感张力,产生阅读需求。结果表明,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们会变得兴奋热烈,跃跃欲试,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他们的个性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溢着能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激情。
四、教学评价的运用策略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但因为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选修课的理想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纸具文。我们认为,既然设置了选修课,就要进行评价,否则在目前的情况下,选修课教学就会落空。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者,教师要从“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度,创设可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评价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