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复杂性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研究(3)
2013-05-18 01:51
导读:(一)对当代道德教育“对象复杂性”的理解 当代道德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的内在基本性质的充分理解,是当代道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人是世
(一)对当代道德教育“对象复杂性”的理解
当代道德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的内在基本性质的充分理解,是当代道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人是世界上最奇特、最不确定的存在物,人的复杂性在于人身上充满着各种矛盾的规定。对存在于人自身的这些矛盾性,如果仅仅把入当作一种独立的实体进行片面的、静态的、线性的内向探究,是不可能得到说明和理解的,必须付诸于复杂性的思维方法。
1.人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复合体。人首先是肉体的、感性的和有生命的存在物,即马克思所说的,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无法超脱自然界。必然同自然界发生对象性的关系。人还是社会存在物,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实现和确证着人的特性、本质和本质力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㈣对于人的本质的这一论述,我们不能做简单化的理解。它并不是指一切个别社会关系的机械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由一切社会关系交互作用共同造成的总体性效果。人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是关系中的人。这种关系既包括人与自然界之问的对象性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主体间性关系,而且归根结底,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也是属人的、 “为我”而存在的“人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同时,人的社会关系又是现实的、具体的和历史地变化的,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决定了人类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的多样性部分地来自于
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正是人类的多样性,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有了必要:而人类的统一性,使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有了可能。理解人类,就是理解它在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在统一性中的多样性。当代道德教育应该认识这种多中之一、一中之多,在具体的教育中遵循和应用这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教学原则。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人的三合一的非线性关系。首先这种关系表现在人的内在结构,即人性的三个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上。埃德加·莫兰认为,人性的三个方面是一种三合一的关系,处于“理性←→感情←→冲动”的圆环之中。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对抗的,而且也是互补的。理性在这三者之中并不居于统治地位,它只是不可分离的三联整体中与其他两项合作、竞争和对抗的一项.因为这三者的关系不遵从“理性一情感一冲动”这一线性的等级制,在这三项之间存在的是不稳定的、可对调位置的、转动的关系。这说明,当代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决不能仅仅由道德理性这一极所支配,还必须充分考虑和调动人的道德情感、道德冲动等非理性的因素。任何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都离不开这三项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共同配合.否则教育必然难以起到总体性的效果。其次,这种三合一关系还体现在人的外在构成,即个人与社会、族类的关系方面。它们三者之间也是处于“个人←→社会←→族类” 的圆环之中。
存在着一种三元联立的关系。个人不可能脱离族类和社会而存在,因为人是一种类的存在物。从本质上也是社会存在物。可是族类、社会也不可能离开个人而形成,因为人类的繁衍过程本身必须为两个个人所产生.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了社会。“我们不能把个人绝对化。使他成为这个圆环的最高目的;我们也不能对族类或社会这样做。
在
人类学的层面上,社会为个人而生存,而个人为社会而生存;社会与个人为族类而生存,而族类又为个人与社会而生存。这三项中的每一项都同时是手段和目的:是文化和社会使得个人可能长成,是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文化可能永续和社会可能自我组织。……人类的复杂性在分离这些构成它的要素的情况下是不能被理解的:任何真正人类的发展意味着个人的自主性、对共同体的参与和对人类的归属感这三者的联合的发展。” 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指出: “这样,人们常说的在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对立,就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