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复杂性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研究(4)
2013-05-18 01:51
导读:事实上,两者并不势不两立,各自的发展并不以牺牲对方为代价,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只有趋向于社会.才能趋向于自己。社会对个人施加的影
事实上,两者并不势不两立,各自的发展并不以牺牲对方为代价,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只有趋向于社会.才能趋向于自己。社会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其目的和作用根本不是去压制和消灭个人.剥夺他的天性,相反,是促进个人成长,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因此,当代道德教育视野中的人应该是“一中有三”,即人作为一个整体,他既是个体的人,同时又是社会的、族类的人。把人的这三种内在属性进行简单分割.片面强调人的某一种属性,将有可能导致德育中出现个体本位、社会本位或族类本位的弊端,不利于人与社会、族类三者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当代道德教育既激发和调动个人的主体性,也注重引导和培育个人与社会、人类之间的共生意识,促进和发展个人对社会共同体的参与和对人类共同体的归属感。
(二)对当代道德教育“过程复杂性”的理解
按照复杂性理论的观点,当代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交融的教育过程,其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情境等多种因素(变量)交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当代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依靠一个按照事先设定的教育计划实施就能成功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简单化过程,它还必须考虑和关注到德育过程中的随机性、偶然性因素,利用随时可能“涌现”的教育现象、个案去进行个别化的指导。按照严格制定的统一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进行德育教学,这是一种程序性的教学方法。
与此不同的是,事先考虑到德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随机性事件,并在行动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更新教学方案.这却是一种策略性的教学方法。埃德加·莫兰认为,策略(strategy)应该优于程序(pro-gramme), “程序由一个预先确定的行动序列构成,它只能在包含着很少的随机性和无序性的环境中付诸实施。至于策略。则是根据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的环境的条件而建立的,人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以求实现一定的目的。程序是不能改变的,在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或危险时它只有中止。策略则可以根据在执行中途获得的信息改变预定的行动方案。甚至创造新的方案。策略可以利用随机事件.比如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利用了天下大雾的机会”。当然,策略并不排斥程序,在策略的内部仍然可以应用一些不长的程序化的序列。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对于任何被实行于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的行动,使用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当代道德教育应该尽量采纳应用程序和应用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当代道德教育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内部各要素的交互作用而趋向有序化,在客观上有利于教育者形成明确的教育意图、步骤和程序,保证整个德育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同时,教育情境中随时可能涌现的偶然性、随机性教育事件,也破坏和干扰着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策略性的教育方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偶然性教育事件意味着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发生,打断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但是它的作用并非完全是消极的。如果策略得当,偶然性教育事件也容易促使和引发新质教育事物的产生,并会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难得的机遇。偶然性教育事件发生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中,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集中体现了德育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很难用简单的本质还原论进行解释和说明的。偶然性教育事件提醒教师关注生动复杂的教育世界和教育现象,要求教师深入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认真观察和了解事件相关学生的多样性需要。与学生在彼此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中去达成相互理解。当代道德教育只有抓住偶然性教育事件所带来的契机,掌握应对偶然性情境的教育策略,对学生的理解和人文关怀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变成空洞的口号和理论说教。正如著名的“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教育学理解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理解形式,它总是与特别的、具体的情境有关,必须要转换成实际的行动; “因而,要想创造一套教育学理解的规则和技巧,这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情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情境的偶然性来自于情境中的构成要素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意义:我们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他(她)或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有着具体的心思或一系列的问题,生存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而这个具体的情境有着一组具体的关系,受一个具体的感情氛围支配。每一个教育学理解的机遇都是不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