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
2013-06-10 01:04
导读:3.追求道德的一元价值标准为道德法律化提供了可能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标准。主体的道德标
3.追求道德的一元价值标准为道德法律化提供了可能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标准。主体的道德标准是根据自身利益来确定,并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因此当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冲突时,他们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加以道德的论证,造成社会的冲突。事实表明,这种道德价值标准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且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功利心,虽不同,但没有实在的善恶、美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公共的道德标准,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基本的道德共识才能维系,而且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则更迫切地需要凝聚其某种道德共识。这一道德共识就是一种共同的道德标准,也是道德法律化的道德依据。作为个人而言,或许更乐于享受多元给他们带来的“自由”,但是社会却需要进行多元的统一,因此,在社会道德价值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主张一元的为大众所认同的价值标准,这就为道德向法律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三、道德立法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强化道德风气、增强道德的教化作用和保障道德的约束作用。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是一种“软”约束,必须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觉意愿发挥作用。它对道德主体应该做什么作出了规定,但对主体事实上做什么却没有进一步约束,因此社会上常出现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违反道德要求的行为。道德正渐渐失去它的威严,无论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还是人的自律精神,都未能在促进道德进步上充分展示它们的力量。但是,道德法律化后,它就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而具有了法律效力,不仅对道德主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主体事实上做什么也有了明确制约,一旦主体违反了规定,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在现行法律中,已经把遗弃和虐待老人、儿童,第三者破坏别人家庭等严重违反道德文明的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这样一来就将道德的“软”约束转化为“硬”约束,把“自律”转化为“他律”,不仅能克服道德自身的不足,而且借助法律的力量有助于强化道德风气、树立道德精神。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既能扬善,又能惩恶,即通过监督保障机制保护文明道德行为,惩罚不文明道德行为。首先,法律能以国家的名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为人们提供了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更重要的是,法律激励人们履行法律义务、担负社会责任,同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进行斗争。其次,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并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使其重新做人;使道德不稳定分子在法律强制力面前受到教育和震慑,悬崖勒马,弃旧图新。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道德环境无疑是有力的保障。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立法。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而为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事交换的市场便应是无限制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极大地超出以往基本固定的小团体,如家庭、单位等,而趋向一种普遍的交往,甚至是世界范围的交往。在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交往普遍化的条件下,一个人同与他打交道的人之间便很难维持像在传统的家庭社会或单位中那种密切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既非敌也非友的诸多“他人”之间的非密切关系。如果说非市场经济下的家族社会和单位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的话,那么,市场经济社会则造成了一个“陌生的社会”。
显然,市场经济所导致传统关系亲密的交往小团体的不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道德生活的外部条件,使以往的道德运作方式不再可能。在此条件下,社会若要维持一定的道德水平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便不能不适应新的社会条件而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运作方式来。这种新的运作方式应当能补偿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传统道德生活方式的社会条件的破坏,使得道德生活能够有效地进行,而道德法律化就恰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