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素质(2)
2013-06-13 01:23
导读:2.2 注重教师创新素养提高,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培养学生
2.2 注重教师创新素养提高,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主导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有创新素养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医学生。
现代合格的医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本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创新教育的科学研究方法、教育途径,运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教学手段。如果教师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那么只能扮演“传话筒”的角色,只能培养出眼界狭窄、目光短浅、思维迟钝、想象贫乏的学生,而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教师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并能不断地更新、调整、提高,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只有教师了解当今医学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才能使教学成为富有激情的创新活动,激发医学生创新潜能;只有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才能帮助医学生塑造自己的创新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素养。因此,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道德情操、科学知识、学术修养等诸多方面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使教师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才能达到现代医学教育对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2.3 构建新型医学教学模式,推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目前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注重知识的记忆性,而忽视智能的发展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医学教学模式上有根本的改变。
优化课程设置。要废弃以狭隘的医学专业教育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目标,按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心身共同发展的原则,使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进一步优化,在原来的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课程“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社区卫生保健两大“板块”,建立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的“五大板块”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要把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知识能力创新的综合要求确定新的教材,通过国内外教材相结合,统编教材和新进展相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要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教师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改进课堂教学。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要注重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交流,大力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将临床病例引人课堂教学,组织专题讨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建立新型考核评价制度。要改革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一个有利于鼓励医学生创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考核评价制度,要以医学生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成绩考核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体现对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