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从上世纪40 年代至本世纪,我国(2)
2013-06-14 01:09
导读:1. 3 195721978 年非常时期的教学状况1957 年我国开展的反右斗争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运动一开始就把知识分子列为批判对象,一些教师被划成右派,打乱了
1. 3 195721978 年非常时期的教学状况1957 年我国开展的反右斗争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运动一开始就把知识分子列为批判对象,一些教师被划成右派,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许多学有专长的教授和和青年学生被错划成右派,使他们长期受到排斥和打击,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来,这是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1958 年随着我国掀起的大跃进运动,教育界也掀起了教改高潮。
政治运动和各种奇谈怪论在
校园里横行,教学秩序全被打乱。出现了什么教师不如学生,高年级学生不如低年级的奇谈怪论。还有人提出由没有学过课程的学生来编写教材这样荒唐的言论。
在华中工学院,电机系在极短时间内成立了14个电信类的专业,可谓大跃进的代表作。不久之后,不少专业即自动夭折,最后只留下无线电技术、电真空器件和电子元器件三个专业,并由此组建了无线电工程系。当时笔者就在无线电技术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直到1991 年退休。因此,以下介绍的电子信息工程类课程的发展历史回顾,涉及的就是当年华中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各个专业。
尽管如此,当时仍然出现了一批优秀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俞大光的《电工基础》、陈章的《无线电基础》、冯秉铨的《电
声学基础》等。笔者也在该出版社出版了《无线电原理》(上、下册) [2 ] 。但迫于当时的政治气氛,作者被改名为张文。也就在当时,我国自编教材工作拉开了序幕。
文革之前的1960~1965 年,可谓是我国高教事业进入较为辉煌的时期。各项工作走上正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自编优秀教材不断涌现。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例如:冯秉铨、黄贯光编写的《无线电发送设备》(上、下册) ;钱笃治(钱凤章、陈笃信和孙文治) 编写的《无线电发送设备》(上、下册) ;常迥编写的《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上、中册) ;鲍家善编写的《微波原理》等相继问世。与此同时,电子信息工程类课程也在改革。最主要的变化是将放大与整流设备、无线电发送设备和无线电接收设备三门课程改为低频电子线路与高频电子线路两门课程,课时数也由原来三门课程近700 学时,降至400~500 学时。
文革使高等教育领域成为重灾区。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有成就的教授遭到无情打击,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有的被迫害致残和致死。教育事业也受到严重破坏,且使教育质量急剧下降。高等学校由1965 年的434 所缩减为1971年的328 所,共减少106 所。有四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
文革后期,1970 年~1977 年高校没有报考招生,采用推荐工农兵学员入学,学制也缩短为2~3 年。课程名称虽没有大的变化,教学内容大为简化了。只是无线电专业的电子线路课程内容从电子管改为晶体管,教材则采用教师自编的讲义。
1. 4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高教事业重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课程发生了新的变化:电工基础改为电路;无线电基础
改为信号与系统;脉冲技术改为脉冲与数字电路。同时增加了微机、微波技术和电波与天线等课程。还增设了许多选修课,如:数字信号处理、锁相技术等。与此同时,大批的新编教材开始涌现,例如:邱关源主编的《电路》、江泽佳主编的《电路原理》、李翰荪主编的《电路分析基础》、管致中主编的《电路、信号与系统》、郑君里主编的《信号与系统》、顾德仁主编的《脉冲与数字电路》、谢嘉奎主编的《电子线器》[ 3 ] (后来分成《线性电子线路》与《非线性电子线路》两部分) 。笔者主编的《高频电子线路》也列其中[4 ] 。此外,还有为非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授课的教材,如:童诗白编着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阎石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等。以上这些国家级优秀教材已为全国许多院校广泛采用,这都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类的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版这些书籍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