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陈诚(1898—1965),汉族,浙江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2)

2013-06-20 01:25
导读:这一年,陈诚还出资修筑长达千米的堤路,从高市码头直通学校。此后几年,高市小学招生人数稳步上升,鼎盛之时设有六个班,三百多位学生,聘任了高

  
  这一年,陈诚还出资修筑长达千米的堤路,从高市码头直通学校。此后几年,高市小学招生人数稳步上升,鼎盛之时设有六个班,三百多位学生,聘任了高学历的教师任教,名闻瓯江流域。今天,如果你到高市乡,根本想象不到深藏群山之中的弹丸小村会慕名而来这么多学子!在陈诚的戎马生涯中,回家乡青田的次数屈指可数。其中1935年春的衣锦还乡,特别是对家乡小学的关心,成为永远的美谈。陈诚于1935年3月受命兼任国民党陆军整理处长后,4月,从武汉出发,经丽水返青田故里探亲祭祖。此时的陈诚,佩上将军衔,据全国陆军整编大权,与蒋介石的关系又十分密切,是当之无愧的显要人物。
  
  陈诚停留丽水的主要活动是参观母校省立十一中学,并做“攘外必先安内”的演讲,晚上出席该校校长赵仲苏举行的宴会,捐资一千银元资助学校建设。在家乡高市,陈诚下榻于自己的公馆。该寓所为陈诚返乡赶造,位于陈氏故居及高市小学之间,为二层木质现代楼房。陈离开家乡后,捐赠给学校做图书馆、俱乐部和办公用房。
  
  在家乡的第二日上午,陈诚在校长李伯棠的陪同下,来到了高市小学,从教室、办公室,到学生宿舍、厨房和膳厅,所学课本与练习本等都一一查看。在全校教职员大会上,他听取了李校长关于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汇报,表示“还有提升的空间”。但重点指出,校舍建筑结构不太合理,表示可协助重建,厨房卫生设备差,学生寝室欠整齐,要求“向军队学习”。陈诚特别强调,当代中国国难当头之际,教育是无数仁人志士寻求解救民族危亡之路的“真理所在”,希望老师们在教育救国理想与信念的激励之下,“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下午,陈诚对全体师生讲话。他重点介绍在战场中谱写而成的高市校歌—— “学校是我们的第二家庭,他指导我们做人的方针。莫忘了前辈缔造的艰苦,莫忘了父兄期望的精诚。尊师力学,日新又新,忠党爱国,努力前程,做一个健全的国民!”他做了生动的阐释,并提出了要求。随后,向学校赠送了大量书刊和教学用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此后,陈诚特派高市小学李伯棠校长到江西庐林小学参观学习新型教学,接受美国“道尔顿”式教与学互动教学法,李返校后在五、六年级推广,获得很大进步,成为青田,乃至丽水地区优质学校。此后,陈诚虽然身在战场,军务繁忙,仍然时常写信询问家乡小学教学情况。老校长退休后,陈诚委派得力干将、十八军军务处会计科长林梓亭回乡任校长,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林梓亭带着陈诚的期望,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满腔的办学热忱,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向心力,在校内确立起同舟共济的办学精神,进一步推动高市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民国二十年至三十一年,即1931年至1942年间,陈诚每年捐资1400银元给高市小学。其中,不定期的资助一直到解放前夕。
  
  1946年,陈诚在京沪军旅途中组建创办青田石门中学董事会,自任名誉董事长,同年该中学成立,校址暂借青田县城水南栖霞寺。陈诚向石门中学赠送《古今图书集成》、《中华文库丛书》、《万有文库》、《少年文库》、《四部丛刊》及各省志四十余箱。资助刘耀东编印《括苍丛书》。陈诚还于1939年向青田县政府捐赠二千银圆,以救济受日寇飞机轰炸的难民。
  
  陈诚在战场上情衷教育的精神,是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是无私奉献、和衷共济、克己奉公、情系桑梓之办学精神,在当时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特殊历史背景显现出重大意义,在和平建设、社会转型的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有其恒久的作用与意义,值得继承与发扬。

文章来自网,本论文网提供硕士,如需转载保留一个链接:http://lw.nseac.com/

上一篇:摘要:我国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医疗卫生事 下一篇:摘要: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一些高校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