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减退(Hyperkinesias)(4)
2013-07-01 01:52
导读:本研究在成功建立废用肌萎缩模型后给予振动刺激,振动刺激组(Ⅰ型89.73%、Ⅱ型10.27%)、自然恢复组(Ⅰ型86.89%、Ⅱ型13.11%)与对照组(Ⅰ型89.27%、Ⅱ型
本研究在成功建立废用肌萎缩模型后给予振动刺激,振动刺激组(Ⅰ型89.73%、Ⅱ型10.27%)、自然恢复组(Ⅰ型86.89%、Ⅱ型13.11%)与对照组(Ⅰ型89.27%、Ⅱ型10.73%)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振动刺激对抗废用性肌萎缩时比目鱼肌肌纤维由Ⅰ型向Ⅱ型转化的效果比较显著。即本研究实验中采用的20Hz 低频段振动刺激可以发挥对抗肌萎缩的作用。杨威[21]、任俊婵[22]等人的研究说明,频率100Hz 的高频正弦波振动刺激也能够对抗因为悬吊引起的比目鱼肌体重湿重比减少和横截面积的减小,还能够有效地对抗Ⅰ型肌纤维向Ⅱ型肌纤维的转化。而魏安奎[15]等的研究说明,低频(15 Hz) 和中频(25 Hz) 振动训练使Ⅱa 型肌纤维百分比显著增加,而高频(35 Hz) 振动训练组大鼠不同类型肌纤维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该研究结果突出了低频和中频的效果。可见,这些研究结果略显矛盾,提示对于振动刺激最佳频率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另外,肌纤维类型的转化一般遵循着Ⅰ型→Ⅱa 型→Ⅱx 型→Ⅱb 型的规律进行[16]。本实验结果显示悬吊造成的废用性肌萎缩,导致Ⅰ型肌纤维向Ⅱ型肌纤维进行了明显的转化。悬吊组的Ⅱb 型肌纤维类型比例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悬吊组的Ⅱb 型纤维成分是由Ⅰ型纤维转化而来。经过振动刺激干预,振动组中,Ⅰ、Ⅱ型的比例得到了恢复,而Ⅱa 型比例下降,说明低频(20Hz)振动刺激可能对抗了部分Ⅰ型纤维向Ⅱa 型纤维的转化。
4.3 悬吊后振动刺激对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CSA)的影响
废用状态下骨骼肌结构形态最直接的变化是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重量和体积减少,还包括肌纤维直径(以平均横截面积计算)的缩小;且抗重力肌比非抗重力肌萎缩程度大,慢缩肌比快缩肌萎缩严重。因此悬吊后肌肉纤维中Ⅰ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均应减少。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本次实验结果中,悬吊组的Ⅰ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为各组最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表明经过悬吊引起的废用状态下,肌纤维发生了明显萎缩,而且慢缩肌表现更为突出。
振动组对Ⅰ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的作用结果略高于悬吊组,说明振动刺激对Ⅰ型肌纤维的变化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结果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20Hz 振动刺激对Ⅱ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大鼠对20Hz 的振动刺激反应不佳。魏安奎[15]
等的研究说明,15Hz 的振动刺激使大鼠各型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
25Hz 的振动刺激使各型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增加有显著性意义。本实验结果并未显示出振动刺激对肌萎缩时肌纤维横截面积产生了最佳的干预效果,这也说明了现有的研究结果有一些矛盾的地方,可能与振动刺激的最佳频率选择、振动持续时间、干预周期等设置有密切关系。
希望提请其他科研人员注意。
大多数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慢缩肌纤维较快缩肌纤维在制动状态的萎缩程度大,由此对于动物而言,振动刺激对Ⅰ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的作用结果较强。而在人类最先受累的是快缩肌纤维,因此,我们推测振动刺激作用于人类快缩肌纤维对肌萎缩的康复具有更重要意义。
4.4 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肌萎缩作用机制探讨
国内外学者们在废用性肌萎缩的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许多有意义的举措,主要涉及人工重力、慢性低频电刺激、运动锻炼、肌肉生长因子以及激素类药物等几方面[14,17],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实际应用中,又各自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
从防治废用性肌萎缩的手段方法和效果来分析,上述方法大都是从梭外肌角度着手,极少考虑到梭内肌在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发展和康复中的始发作用。从理论上分析,如果直接从肌梭作为拮抗废用性肌萎缩的切入点,可能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