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减退(Hyperkinesias)(5)
2013-07-01 01:52
导读:肌梭是骨骼肌内感受肌肉长度和速度变化的一种重要感受器,它是产生和维持肌紧张反射孤中的感受器部分,梭外肌则是这一反射弧的效应器部分。由于肌
肌梭是骨骼肌内感受肌肉长度和速度变化的一种重要感受器,它是产生和维持肌紧张反射孤中的感受器部分,梭外肌则是这一反射弧的效应器部分。由于肌梭与梭外肌呈并联关系,所以当肌肉处于缩短位时,肌梭受到的牵拉刺激降低,传入放电减少。相反,当肌肉处于伸长位时,则肌梭受到的牵拉刺激增加,传入放电增多[23]。有资料表明[27,28,29],骨骼肌在伸长位制动下可减轻肌肉萎缩的程度,而在缩短位制动下则肌肉萎缩的程度明显增加;间歇性牵拉、电刺激或叩打刺激均有对抗或减轻肌肉萎缩的作用。大鼠吊尾7 天后,其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明显减少,同时与肌梭传入冲动有关的中枢部位(脊髓、延髓的薄束核等有关区域)也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可见,肌肉废用,使肌梭的敏感性下降,传入冲动减少,后者可反射性地引起有关中枢部位的改变。因此,肌梭的改变在废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中发现振动刺激能够有效地纠正肌萎缩所造成的湿重降低、肌纤维类型转化等现象。振动刺激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能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特别是初级肌梭Ⅰα 传入纤维末梢的兴奋性,反射性地引起梭外肌纤维产生收缩。由于振动刺激频率使神经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和强度增大、皮肤感觉传入冲动以及振动对耳前庭机械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机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运动过程中高阈值的运动单位与低阈值的运动单位几乎同时激活。同时通过振动刺激的扩散,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运动,可以更好地改善肌肉的协调性。有学者认为可以同时起到锻炼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作用。
废用性肌萎缩发生于运动减退、制动、失重状态下,是肌肉维持一段时间的去负荷状态引起的病理现象。尾部悬吊模型造成局部缺乏重力刺激,肌肉去负荷而出现废用状态。该模型肌肉紧张度下降;肌肉蛋白质合成率下降和分解率增加;肌内微脉管系统发生变化;同时肌肉神经突触接头处的抑制使神经冲动减少,肌肉因此缺乏神经营养物质的刺激。这些相应地引起了骨骼肌湿重减少,肌肉平均横截面积缩小和慢缩肌纤维类型向快缩肌纤维的转化。
振动刺激通过刺激肌梭中的梭内肌纤维和梭外肌纤维,产生的运动单位募集,促使肌肉肌张力增加、神经冲动增强,加强了肌纤维的营养,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加,造成肌肉肥大而干预肌萎缩的进程,使肌肉重量得到恢复,其肌纤维类型也由Ⅱ型向Ⅰ型发生了转化。
另外,振动刺激引起血清睾酮和生长激素的浓度提高,而睾酮和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提高肌肉体积和肌肉力量。这可能也是振动刺激能够有效对抗肌萎缩的原因之一。Atrogin-1 和MuRF1(肌肉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肌肉生长抑制素、MyoD 和Myf-5(生肌调节因子)等也可能发生相关的变化。
振动刺激的训练效果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较大,和振动刺激的频率、振幅、振动负荷大小、间隔休息时间以及不同的练习形式有关。本实验使用了20Hz 频率的振动刺激进行干预,实验结果和国内外文献比较,可以看出频率不同的刺激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其中的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大鼠的运动中间增加了休息时间,以利于肌肉休息和恢复。大鼠运动时尽量保持直立,利用体重作为增加的负荷,可以有效地加大对下肢的刺激。其他一些影响因素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振动刺激是一种新的力量训练方法,对肌肉力量和做功能力的提高有急性和长期训练作用。能够达到肌群之间平衡协调发展,克服了传统力量训练不能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的缺点,避免屈伸肌群不均衡发展造成肌肉拉伤,可以用在运动员伤后的康复训练上,使受伤的运动员能够早日重返赛场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因此,我们认为振动训练对废用性肌萎缩的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后的研究可以从确定振动刺激的频率、振幅、运动时间和方式等具体条件方面来提供实验依据,完善振动训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