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图书馆事业的(3)
2013-08-18 01:03
导读:3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 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
3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 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3.1.1 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 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禁区”,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12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 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
3.2.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 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
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
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代理。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 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 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 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
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
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