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2)
2013-08-21 01:04
导读:学分是量化的考核标准,学制的压缩会导致课程学分的减少和课程学时的精减,因此,应科学、合理分配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分比例,根据课程特点和要
学分是量化的考核标准,学制的压缩会导致课程学分的减少和课程学时的精减,因此,应科学、合理分配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分比例,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确定开课方式和考核方法。
2.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应遵循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目标而设置。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是课程学习和撰写
,而课程学习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设置要保证满足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位课的设置应厚基础,重质量,突出学科特色。任选课程应该是不设限课程,应打破课程性质,以及学科、专业间的界限,鼓励教师开设反映当前成熟的主流技术和方法的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需求。
3.结合学科的规划发展,调整师资结构,强化教材建设。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按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要求,规划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按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规划调整教师队伍架构,注重学科的师资结构和梯队建设,吸纳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教师。注重研究生教材特别是学位课教材质量和数量,注重前沿技术型和主流应用技术型讲座、课程和教材的建设。
4.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拓宽选拔渠道。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应给予导师一定的自主权,由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均衡选拔各类人才。导师一般均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有条件的导师在本科生中选拔有潜质的学生,通过免推(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直博、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等模式,或在硕士阶段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学生通过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模式继续深造,拓宽入门口径,为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创造基本条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5.制定与弹性学制相配套的课程、学籍和学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培养目标的后评估体系。摒弃传统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入学注册、休学、复学、转学、转专业、结业、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动态管理体制,重视目标管理,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行灵活自主的选课办法,当然,这种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并非没有限制。除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可根据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选择。
6.培养过程应能体现导师的主体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训练和培养应是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贯穿研究生在校的学习、工作过程。个人以为,导师承担了研究生培养的责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应突出导师的主体作用,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位申请时间等。
实施弹性学制不再对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作严格界定,因此应建立明确的考核标准,同时,应建立灵活的学位申请制度与之相适应。比如,实行每年两次学位申请。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应通过后评估体系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宪民,丁康.全面质量观与多元培养目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2]唐一科.大学弹性学制管理模式的探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
[3]张宪民.丁康:全面质量观与多元培养目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