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2)
2013-08-23 01:05
导读:2.4.2 重力场特征 铜石地区不同时代地层岩石密度差别较大,总的特征是从老到新岩石密度由大逐渐减小[3]。太古宙泰山岩群密度最大,其平均值为2.81g/c
2.4.2 重力场特征
铜石地区不同时代地层岩石密度差别较大,总的特征是从老到新岩石密度由大逐渐减小[3]。太古宙泰山岩群密度最大,其平均值为2.81g/cm3;早古生代平均密度为2.71g/cm3;晚古生代平均密度值均为2.61g/cm3;中生代平均密度为2.52g/cm3;古近系平均密度值为2.35g/cm3;第四系密度最低,平均值1.71g/m3。
铜石地区区域重力场特征与基底岩石出露范围、中新生代盆地展布、构造形迹及深部壳幔形态有关。其基本特征与区域磁场特征相一致。总体上显示大规模的重力低异常带,在泰山岩群和元古代—中生代的侵人岩体分布区均呈现重力低背景上的局部重力高异常,而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由于巨厚的低密度沉积盖层的影响,在区域性重力低的背景上,明显反映与盆地范围相当的局部重力低异常特征。
2.5 球化学特征
2.5.1 同位素地球化学
基底太古宙绿岩带区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放射性成因铅质量分数比较高,N(206 Pb)/N(204Pb)变化范围:17.1898~21.6268,离差为4.437;N(207Pb/N(204Pb)变化范围:15.3681~16.0820,离差为0.7139;N(207Pb)/N(204Pb)变化范围37.3377~47.5235,离差高达10.1858,样品主要为异常铅,因此不能获得合理的模式年龄。绿岩带区铅同位素N(238U)/N(204Pb)值相对集中,反映铅源相对单一,或具有相似的铅源区;在Zartman和Doe[4]铅构造模式图上,矿石铅、地层铅和岩体铅大部分落在上地幔与造山带演化线周围,个别落在上地壳演化线附近,说明铜石基底构造层铅源主要是幔源物质,部分是幔源物质与上地壳物质不同程度混染的产物[5]。
2.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表明,Au、As 两种元素在太古宙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中具有较高的含量,雁翎关组金的平均含量为3.3×10-9,山草峪组金的平均含量为8.1×10-9,柳杭组金的平均含量为16.4×10-9,以上数据显示金元素有局部富集形成矿床的物质基础[6]。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古生代—中新生代盖层中Au 均低于地壳丰度,但各时代地层As、Sb、Pb 含量均偏高,尤其是As 高出地壳丰度3~5.2 倍,可能与基底地层中较高As 含量有关。铜石地区太古宙—中生代不同期次岩体中元素参数统计显示,古元古代侵入岩中,Ba、Y、Zr 含量较高,Au低于地壳丰度;中生代侵人岩中Au、Cu、Pb、Sb、Ba 等含量均高于地壳丰度,可以形成优势矿产[7]。由此说明,铜石地区可能经历了太古宙和中生代两期矿化作用。
3.成矿预测依据
3.1 地质依据
1 地层: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与成矿岩体的接触带部位是寻找金矿体的有利标志。
碳酸盐岩化学活动性强,易与岩浆发生交代作用,促使金等金属硫化物沉淀。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是金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球化学障。
2 构造:区内NNE、EW、NE 向断裂,尤其是以上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含矿岩体侵位和赋存的有利空间。归来庄金矿主要赋存于近EW 向断裂之中,同时在与NE 向断裂的交会部位矿化加强。
环绕成矿岩体的外接触带围岩中的层间破碎带、滑脱带以及寒武系底部与结晶基底之间的不整合面是有利的构造标志。梨方沟、磨坊沟金矿矿体就赋存于不整合面上部几十米的部位;在归来庄金矿开采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发育于脉状金矿体之外的顺层间破碎带的层状金矿体。
3 岩浆岩:岩体边部的侵入角砾岩或隐爆角砾岩筒也是寻找热液型矿床的良好标志。归来庄、卓家庄金矿就位于隐爆角砾岩中。区内的含矿岩体为多期次浅成侵位的中酸性杂岩体,具细粒、斑状结构,在岩体边部的局部伴有角砾岩筒或侵入角砾岩,有时具有明显的次火山岩性质。以铜石岩体为例,杂岩体的岩石类型由早期至晚期的变化通常为:二长—闪长质、二长正长质岩石,矿化主要与晚期侵入岩相有关。岩浆的多次侵入活动促使形成并保持较长期的热液系统,有足够的矿质和挥发份富集形成含矿的岩浆热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