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前言
铜石金矿田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的鲁西隆起区。结晶基底由新太古界泰山岩群变质地层及太古代—早元古代侵入体组成。区内盖层发育较全,古生代寒武系和奥陶系大面积分布,在断陷盆地边部,分布有石炭系及二叠系等。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岩分布较广。
2.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层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地层、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地层,以及中生代—新生代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其中,以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分布最广。
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地层主要为泰山群山草峪组(Ar3s)等;古生界是该区现存最早的沉积盖层,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与下伏新太古代沉积变质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尤以寒武系地层分布最广,多呈单斜或近水平岩层产出,自南东向北西,底部层位有逐渐变高的趋势,按其岩性可划分为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及三山子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分布于该区的东北部,出露有淄博群、二青山群、官庄群等。
寒武系朱砂洞组为本区磨坊沟式金矿体的有利赋矿层位,在铜石杂岩体的西、南边部有广泛分布,在东南部呈隐伏状态,厚度100~115m。其岩性主要为中厚层—厚层灰质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薄层条带状灰岩等。该组分两个岩性段,下部丁家庄段以白云岩为主,上部上灰岩段以灰岩为主。岩层产状平缓,N或NE 倾,倾角一般在5°~20°之间。该组不整合于太古代变质基底之上,其下段(丁家庄段)是金矿体的主要赋存层位。矿化层一般厚3~10m,其顶底板附近常有与地层产状一致的中生代二长斑岩岩床分布。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2 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NW 向、NNW 向、NE 向和近EW 向四组。其中以NW向断裂最为发育,而且规模较大,是构成区内构造格架的主体,多为高角度正断层,该组断裂造成了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盖层的重复出现,南断北超是该组断裂的主要特征。
NNW向燕甘断裂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控制着区内地层和中生代岩浆岩的分布,该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早期以张性为主,控制着二长闪长玢岩侵位,中期以张扭性为主,并伴随着二长斑岩侵位,晚期以右行压扭性为主,在其两侧的次级断裂中局部产生隐爆角砾岩和金矿化,目前区内所发现的金矿(床)体,多数与小型次级断裂有关,并受其控制[1]。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新太古代、元古代侵入岩和中生代侵入岩三大系列。新太古代-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凸起区,大致呈北西向展布。其中新太古代岩石主要由一套TTG 系列岩石组成,元古代为二长花岗岩系列,二者构成区内主要的结晶基底[2]。中生代侵入岩大都处于凸起的边缘及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构造活动导致了岩浆的侵入,其形态呈多岩株、岩床、岩脉状等,集中分布于平邑县铜石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是区内内生金及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之一,目前已发现的矿床(点)多集中分布于燕甘断裂两侧的中生代侵入体边部及周围的古生界地层中,表明金及多金属矿产的形成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2.4 地球物理特征
2.4.1 磁异常特征
铜石地区各类岩石的磁性变化较大。沉积岩一般无磁性或具微弱磁性,因此,在沉积岩区多形成平稳的低负磁场。早前寒武纪TTG 岩类、钾质花岗岩类的磁性较弱,多形成低负平稳的正磁场。变闪长岩类杂岩体以及中生代花岗质、闪长质、镁铁质侵人岩的磁性较强,磁化率高,因此,这些岩石分布区多形成局部磁异常。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泰山岩群的磁性变化很大,雁翎关组属中等磁性,山草峪组磁性较弱,柳杭组的磁性界于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之间。各类岩石磁性参数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