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文字不统一,首先对教育有极大影响。祖国统一后,我们应尽快使汉字形体统一为一种正字标准,让小孩子有所适从。有人看到台港澳与大陆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繁简对立,从统一祖国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繁简皆为现行的合法交际工具。其愿望虽是良好的,但却没有顾及实行起来后的客观效果,那样首先受累的就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亿万少年儿童,由于汉字的繁难,只学一套规范正字已感到很吃力,同时学两套,陡然增加了学习负担,怎么会不叫苦连天?孩子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把大量黄金时间用在学习繁简二体上,岂不影响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步伐?繁简皆正,小孩子们应用起来,必然出“亦繁亦简,忽繁忽简”的情形(社会应用亦复如是),这却如何是好?所以从“救救孩子”的立场出发,我们也要做到文字规范化,并进而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书同文。
现代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文字的规范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其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如前所说,台港澳和大陆相对说来都实现了自己的规范化,但从中华民族一体的角度考虑,这就成了两套规范。当前,国际间的交往日益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在日益拓宽。国际上的交流和交往,唯独到我们中国这儿得被迫使用和接受两套文字规范,长此以往,外国友人不会不对此“耿耿于怀”,无形中也就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文明形象。所以,不尽快实现大一统的书同文,不仅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世人,我们炎黄子孙也自感脸上无光。因此可以说,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呼唤着书同文!
三、书同文前的汉字繁简
全国范围的书同文,毕竟是将来的事,目前我国大地上毕竟存在着繁简两套印刷体并立的客观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繁简两套规范正字,以前是井水河水两不犯,相互对立,各自为政。但事物总是发展的,对立和隔绝不会永久。“文革”结束后不久,大陆便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也揭开了与台港澳关系的新篇章。于是,原来的隔绝状态消除了,台港澳与大陆逐渐开始了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而作为双方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的文字,再相安无事,办不到了。其结果只能是繁简两套印刷规范的接触和交流。既交流,就难免此一规范冲击彼一规范,彼一规范冲击此一规范,这就给双方各自的文字规范化造成影响和困难,也给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文字规范化提出了新课题。
首先,文字规范化一定要坚持,文字规范无论何时都重要,不能因为开放交流而先自乱标准。这就是说,双方既不能立即放弃自己的规范而改从对立的规范(例如让大陆首先恢复繁体字的主张);又不能首先让对方的规范改从自己的规范(比如我们不能让台港澳的书刊、合同契约、商品说明书等先改成简化字再进来);也不能把两套规范混合起来(例如在全中国搞繁简并用的主张是错误的)。但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开放交流,不能因为现行汉字印刷形体的暂时差异而影响双方交流。这就需要灵活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1993年4 月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举行的汪(道涵)辜(振甫)会谈,最后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各协议都列明,该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四份就是简繁文本各两份,双方分别执简繁文本各一份。这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双方交流时采取的最好的折中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随着开放交流,双方的规范也就无法像以前那样壁垒森严,而是相互冲撞,相互渗透。比如在大陆,由于台港澳的繁体字不断进来,大陆的其些单位和个人,出于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心理,而有意去趋奉,这就造成了大陆某些社会用字的“繁体回潮”。对社会用字的不规范现象,除了加强宣传和管理外,有些地区和单位还总结出了“堵源截流”的经验。“堵源”就是堵住产生不规范用字的源头,除了让新闻传媒率先垂范外,还预先向书法家和牌匾、广告的制作单位做好宣传,使各种信息产品一产生就以规范字的面貌出现。这无疑是很值得提倡和推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种堵源只能是堵大陆一方的源,却不能也无法堵台港澳方面的源。由于有台港澳这个“源”在,大陆对不合于本方规范的社会用字,禁止而难以禁死,但搞活又绝不能搞乱。一方面要坚持文字规范化,不能自已搞乱,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对台港澳的开放交流。这就是新形势下的文字规范化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开放交流,大陆的文字规范化难以做到“禁死”,甚至出现了那么一点繁体字的“回潮”,这似乎是不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总是相互作用的,大陆的规范也影响着台港澳的规范,君不见,在台港澳,简化字却正在“升潮”。据报道,近几年在台湾,大陆的《简化字总表》成了抢手货,台湾《自立晚报》1992年3月13 日发表专论,公开提倡推行简化字。香港的一些刊物,为了开通大陆的稿源,也开始提倡“繁简由之”。事情就是这样变化多端。
这就是说,台港澳与大陆文字上存在的繁简的差异,在交流中发生了“碰撞”,给双边的交流及文字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从长远看,这又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不交流,差异将永远是差异。相互碰撞和交流的结果就是相互熟悉和接近,并进而达到最终的融合统一。这是书同文前的必然的过渡阶段,也是向着书同文目标的曲折前进。比如黄河在入海的时候,河水与海水也有个相互冲击的阶段,也有“回潮”,但最终还是走向融合与统一。秦代的书同文,中间也经过了交流与融合的过程,经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相互征伐和兼并,到战国时期,形成了七国争雄的形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也必然“百家交流”,各国都在交流,文字也不能例外。不交流,只通本国文字就够了;一交流,由于各国文字的“异形”,即秦大篆与六国古文的并立,自然会遇到不少麻烦。由于特殊需要,如外交家和游说之士,甚至要通晓和使用数国文字。因为客观形势如此,不能先统一文字再交流,而是先交流,然后才能统一。怕麻烦也没办法。正是通过这种交流和“碰撞”,各种字形才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差异之所在才越来越为大家所体察,为走向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战国的七国文字就是这样经过交流和融合,最终走向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