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是中学弘扬和培育民(2)
2013-06-07 01:23
导读:总之,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自立、自强和进取的精神支柱。 1.2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有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自立、自强和进取的精神支柱。
1.2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有机渗透到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
据2004年1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2004年1月11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必须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在中学生中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其他各课程与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家庭、社会等,这些都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既有分工,又不可分割。其中,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在诸多途径中居特殊地位,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
第一, 这是由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目标和作用所决定的。
国
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做出了科学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①从本质上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总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是培养四有新人和合格接班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奠基性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培养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学校培养出的大批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才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导向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中学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保证作用:只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才能使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
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而当前德育的主题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是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
第二,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一切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我们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有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缺乏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作保证,缺乏对促进西方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等文化因素认识,再加上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倡导不力,致使社会上有些人在西方价值观和思潮的冲击下无所适从,陷入了“西化”的境地,这种思潮将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将影响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多重社会转型,原有的精神文明结构,特别是传统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多重的冲击,一些适应过去那种单一类型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逐渐变得陈旧和不适应,而适应新的社会特点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尚未形成,社会转型带来的精神阵痛,使一些青年学生在民族精神方面出现了某种断裂,于是,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尺度模糊,内心信念迷惘;有的学生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有的学生在经济落后的现实面前受失败主义笼罩,对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有的学生在转向务实之后,对属于精神范畴的一切不屑一顾;有的学生在五光十色开放的世界面前无所适从。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的背景下,精神领域的挑战实际上是对民族精神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适应新的社会特点所需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已刻不容缓,只有如此,才能消除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才能弥合青年学生在民族精神方面出现的裂痕。因而,在这个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加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