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是中学弘扬和培育民
2013-06-07 01:23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是中学弘扬和培育民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是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是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
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学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应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概念的界定,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等。
1.1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直到今天,在理论上并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独有的品格、气质和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①第二,民族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是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③第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④有学者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属于一定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⑤第四,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可以分别从时间、空间、结构以及功能上加以界定。⑥第五,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或二重性概念,是某一民族历史地形成的民族文化在其心理价值层次的沉淀、结晶、浓缩。也有学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不应包括消极落后的内容。
综合上述观点,根据党的十六大对民族精神的论述,笔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基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不应包含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内容,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特征。一方面,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在民众的肥沃土壤之中,根深蒂固地渗透在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一旦形成,便能够像基因一样流淌于民族的血液中,代代传承。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能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吸纳新的文化元素,不断升华。
大学排名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它与中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和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凝结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勤劳节俭的立世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是能够适应于现代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它体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 “天下之本为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无数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探寻着富民强国的真理。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之灵魂,国家之瑰宝,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力量源泉。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有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历经磨难而一脉相承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千秋基业的坚强精神柱石。古人曰:“大一统”、“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化干戈为玉帛”。毛泽东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①江泽民也说:“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要努力发扬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这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②
(3)爱好和平。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主张正义的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和为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名言体现的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宏胸襟,一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
(4)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从来视勤劳为兴国立国之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成为千古佳话。勤劳和勇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要有吃苦耐劳、勤勉敬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德,更要有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坚忍不拔、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勇气。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5)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我国自古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相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